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树根与树势、河源与河流、德本与继承者的关系。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深入了解它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最有价值的道德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代表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主要将儒家道德价值观和道家道德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内容上具有双重性、辩证性特征,包括尊重传统而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而又戒骄戒躁、敢于伸张正义而又热爱和平、强调爱国情怀而又开放包容、坚持原则而又灵活变通等主要内容。长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支配性影响,中华民族塑造了兼有儒家和道家特征的双重性道德人格,能进能退,能伸能屈,能扬能抑。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坚守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即展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在道德评价方面应有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话语权。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伦理价值护航,赋予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应该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同时也能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伦理价值引领作用,给当代人类反对和抵制民族中心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不断延续的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特殊的国际背景,社会的转型时期,道德丧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重塑中国化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把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道德自我价值诉求作为个体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儒家提倡以反求诸己的内圣和推己及人的外王成就德性自我;道家提倡少私寡欲、见素抱扑的自然德性价值和自由精神追求;佛教以因果轮回观念与佛性修行追求德性价值;当代新儒家主张道德的理想主义,肯定道德理性的主导和优先地位。强调和凸显人在文化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精髓。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内容 ,它突出地体现在社会道德、职业道德 ,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具有文化契合关系.儒家道德观即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它以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意义和敬天顺时、行“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观念意义,影响并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纳并弘扬了传统道德精神,引导中华民族走一条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有利的国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党员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理性分析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党员传统美德消解的原因,构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党员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天人合一的儒家,无为逍遥的道家,自由的佛家都体现了对生命自由的关切和追求,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新历史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及功能认识模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确立以政府为主体,法律主体、企业、社区和学校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多元主体格局,借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能够在一个协调、稳定、健康的环境中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排序与行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表现,价值排序与伦理行为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要表现.价值排序既是人类道德心理的外在表征,也是道德主体伦理决策的内在体现.对于价值排序的不同判据以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网络化、媒介数字化等对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排序出现了诸多困境,表现在政治认同的式微、文化安全的威胁、道德冲突的加剧、宗教信仰的失范等方面.因此,在各国普遍重视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情境下,我们以价值排序的学理依据阐释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和“何以建设”的基本问题,从价值先验、历史经验和国情体验三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排序依据,从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视域和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0.
道德起源于政治需要。儒家认为,"德"的主要含义应是"善",道德是实现太平治世的重要条件,是构建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混淆了道德与政治的不同功能。道德一旦越位扩张而致政治领域形成"德治主义",即出现泛道德主义,则不可避免地会对政治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引入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治理手段——民主与法制,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儒家道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要求,需要合理发挥儒家道德的理性指导作用,以老"内圣"开新"外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既不能完全否定儒家道德的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儒家道德的作用。以自律的儒家道德辅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儒家的"内圣"开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王",正是儒家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