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腾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在一定的文化圈中,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对于氏族内部的团结和实行氏族外婚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图腾一词的由来、含义、图腾起源、图腾崇拜的本质、图腾与禁忌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作概括性分析,说明图腾既非古代神话也非现代预言,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神力的象征,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晓天 《世界民族》2006,8(2):56-59
图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在一定的文化圈中,同一图腾信仰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对于氏族内部的团结和氏族外婚制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图腾”一词的由来、含义,以及图腾起源、图腾崇拜的本质、图腾与禁忌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说明图腾既非古代神话也非现代预言,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神力的象征,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曾以图腾物与图腾信仰来论证物在宗教信仰中的关键角色,由此分析物、宗教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马凌诺夫斯基则以库拉交换圈为例,说明库拉珍品的交换对于当地社会构成的重要性。人类对自身所造物件赋予意义并投射记忆,物成为记忆的对象物。物件参与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通过意义的赋予和记忆的联结,物规范了人类的生活,而与人类主体相互定义,乃至形塑人类集体的共同意识。笔者经由对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甸北地区过年请春客习俗的观察,分析鹤庆甸北地区白族等当地居民,如何因神像物的毁坏、迎神绕境仪式活动实践的停止,最终丧失了对于跨村落祭祀圈"十八大村"的集体记忆,导致仪式消失与群体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从法、英、美的人类学传统中选择四种讨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性路径,分别是由涂尔干引领的法国年鉴学派有关图腾制度、社会形态学的研究,英国埃文思-普理查德、埃德蒙·利奇等对生态、生计与政治制度的讨论,以及美国朱利安·斯图尔德倡导的文化生态学和后来克利福德·格尔茨对文化生态学的继承和发展。这四种路径在有关社会与自然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偏向强调社会的动力学抑或自然的动力学等问题的讨论上构成可相互参照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球生态圈中的实存物种,不论有意无意,人的行为成为了自然演变的重要力量。当人类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自然对象发生改变时,特定群体的生产行为和由此衍生的文化关系势必也会受到影响。在新溪邑村渔获活动及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洱海区域内渔权归属和鱼种结构的转变成为其关键动因,国家、渔民和洱海三者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6.
植物与思维——认知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植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植物对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认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植物文化.本文在回顾"原始思维"之争和认知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用认知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了民间植物分类与土著民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田野资料比较了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异同,得出了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都是人类认识植物的正确方法的结论,这从根本上驳斥了"原始思维"或"土著思维"如同"儿童思维"的西方种族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7.
房静静  袁同凯 《民族学刊》2018,9(2):80-86, 126-128
起初,饮食人类学分为两大理论流派,即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唯心派和以哈里斯为代表的唯物派;之后,受象征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兴起了以西敏司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而饮食也从最初维持人的身体、生命之延续功能发展到市场上的供应、交换和消费;从单纯感性的食物品位演变成政治事务的一环。以饮食为载体的人类学理论呈现出一种社会变迁的意味。由此,笔者试图从空间关系来分析饮食行为,探讨饮食意义的转变与饮食记忆之回荡,并总结与反思饮食由“空间的饮食”向“饮食的空间”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浅谈藏族文化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与环境,这是受历史制约的社会现象,反映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认识和利用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方式。它们植根于人们同大自然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的全过程中。每个民族的文化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这个民族的人和自然分离的程度。因为有思维能量的人的缘故,自然演化为文化,正因为有文化的缘故,人类才找到了真正的人的本质以及人在自然界中应有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当人们理性地整理和组织实践经验,又通过主观能动,力图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较为稳定的成份,也成为反映并影响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好客是人类社会中连接主客关系的一种共通性表达。在当今世界中,好客表达有时候是非商业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便是如此;有时候则是商业性的。接待业-好客产业-包括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业,便是商业性好客形式在旅游工业中之体现。目前,接待业有逐渐融入非商业性交换成分来培育顾客忠诚的趋势;与此同时,原先非商业性的好客招待形式也在试图融入商业性因素以谋求利益。  相似文献   

10.
安宇 《民族学刊》2020,11(6):59-67, 162-163
政府、学者、媒体、宗教和移民自身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移民新村”成为一个多种力量交织的场域,其中“非人”生物也是重要的建构力量。而流浪狗这一被国内学者所忽略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生态移民社区内流浪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可以探讨动物是如何参与生态移民新村的建构过程的;生态移民与狗之间关系的变迁是否反映出生态移民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动态关系。同时,可以使我们摆脱和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扩展社会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关注其他生物在构成人类身处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民族志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类学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的研究存在政策解读多、逻辑推导多和宏大叙事多这“三多”特点。相应的,事实调查、个案积累和深入分析这类经验研究则显得相当的不足。当下,推进经验研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之急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之必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推进民族学/人类学的经验研究是必要的,是可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也要求民族学/人类学走出旧有的学术范式的桎梏,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在研究视角、研究思维以及学科定位等方面作出转换,从初民社会范式转向复杂社会范式,从原始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从实体性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要作出一些调整,走出封闭的田野,在多民族社会中开展跨界比较研究,辩证地看待民族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以适应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实用价值管彦波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小牧实繁著《民族地理学》一书,较早地使用了民族地理学这一术语。但是,小牧实繁笔下的民族地理学,只注重从种族学的视角去研究人类群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助关系,与学科意义上的民族地理学有着原则上的区...  相似文献   

14.
和少英  魏茜 《民族研究》2022,(1):93-109+145
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意识模式和无意识模式理论,尝试对傣卯人信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功德观的建构情况作出初步探析。基于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透过地方性文化中的“小供”功德、生肖制度和取名规则,本文发现,傣卯人的功德观在意识模式方面主要表现为赕佛以力所能及之“物”,积极做“摆”奉献且以参与佛事为乐,受戒持戒、摒除俗念、仁慈守信、顺其自然;而在无意识模式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永恒完满之追求,同性相斥、异性相配的互补原则,正斜相抵、吉凶相消的化合之道。在此认知基础上对傣族功德观研究提出了三项补充:功德完满的需求使傣卯人对时间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互补以及化合的思维对傣卯人的行为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功德共享也是功德获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许卢峰 《民族学刊》2018,9(4):71-78, 122-125
法国汉学社会学家葛兰言在《古代中国媵妾制》中指出周代贵族社会通过媵妾的交换,作为个体的夫、妻与媵妾三者之间缔结婚姻生成家庭;不同家庭进而构成基于地缘的家族或宗族,最后形成邦或国。“礼”与“情”穿插于其中,使“个体-家-族-邦/国”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动态关联。媵妾婚符合周代的“人伦”与“礼制”,即“亲亲”和“尊尊”,但它们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同时并存的、双向度的情理结构,体现为一种封建时期的“爱情”,即家庭和家族成员间的亲密关系。葛兰言运用从沙畹那里学来的语文学方法爬梳经学文献,并采用涂尔干学派的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周代婚姻制度,这为当前的研究如何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袁晓文  陈东 《中国藏学》2011,(3):129-133
文章对尔苏、多续的基本情况以及既往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民族语言学界与民族史学界(包括人类学界)关于多续、尔苏之间关系认识的分歧,并对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续、尔苏以及里汝之间确实存在较川西南其他藏族支系更密切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自性与他性;“跨自然比较”倡导在不同的世界(自然)而非世界观(文化)之间展开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他者世界的自为秩序。在处理比较与翻译的问题上,跨文化翻译重视在语言层面建立共识,跨自然翻译则侧重在概念层面厘清疑义。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致力于破解现代人类学“译不可译”的认识论困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民俗学的视角参与对后人类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探讨,提出后人类民俗概念,并以人工智能和动物转向等现象和概念为切入点,通过概述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呼吁民俗学者重视后人类民俗现象,也认为民俗学能为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动物转向”的概念,强调了非人类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正在如何改变人类文化;最后,将民俗学置于人类世的社会科学地位,提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多遵循莫斯的经典理论路径,讲求送礼与回礼的对称,注重探究礼物的神圣性,追寻“礼物之灵”的内核所在,但八坊社会日常的礼物流动在表面看来却并未完全遵循对称互惠的往来规则。在当地,送礼者着意物品样式与种类的搭配,受礼者关注其蕴含情谊和心意的表达,前者不甚期待回礼,后者不太强调多寡,故以所谓的传统礼物互动来刻画赠予者与收受者的关系似乎并不完美。深究即可发现,表象之下,八坊人实际想借助礼物流动构建的是送礼者与群体伦理间的交换脉络,由社会勾勒出的“礼数”将最终完成回礼并展现出一定的对称特征。由此出发,对礼物互惠的进一步讨论,在交换主体及社会因素上的拓展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性文化功能释放、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性诉求.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鲜有,集中表现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高等教育问题;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建设问题.而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为教育、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以文化为取向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关系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与文化之关系研究;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空间进行拓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