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鲁迅笔下反传统“勇士”们的人生终极 ,充满了无可逃避的悲凉和令人感伤的荒诞 ;他们的命运悲剧 ,从本质上来说 ,不过是他们自身文化性格的悲剧 ;其真正意义所在 ,并非他们悲剧的终结 ,而是他们走向悲剧的方式和进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悲剧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代学者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的概念.但"爱情悲剧"概念及其内涵,帝、妃之恋题材悲剧的特殊审美价值及认识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我们认为皇帝与妃子也与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他们那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样值得赞美与同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思想决不仅是那种囿于艺术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而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的悲剧事件为其关注对象的文化悲剧理论。这种文化悲剧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历史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历史构成了悲剧的主要内容;革命则是悲剧的真正主题。而这三个方面也恰恰构成了他们文化悲剧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的文化悲剧思想具有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二难推理展现出悲剧人物面临重大选择时,一方面要承受选择后的苦难,另一方面还面临着选择时的困难。我们从中看到:如果困难写得越充分,那么人物就越真实可信;同理,只有将“苦难”写得越深重,悲剧也才能越惊心动魄、发人深省。设计好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设计好人物在这种艰难选择中的作为,人物的性格才能得到深刻的体现,其悲剧性才能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6.
乾嘉学派扬州代表性人物焦循对扬州所演花部尤其是悲剧的赞扬,体现了文人身份的审美内涵,尤其首次提出花部具有"忠孝节义"的特点,可视为抗衡官方话语的重要策略之一。焦循对花部悲剧的审美,不仅与花部剧作者及其观众所理解的悲剧审美不同,而且同时代文人的悲剧审美差别较大。这与各自不同的身份,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面对社会压力的反映不同有关,同时体现出焦循文人悲剧审美在扬州剧坛具有开放性、鲜明性和时代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娼妓文学园地中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美学价值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性格的生成发展同明代特殊的商品文化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杜十娘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新生活、新思想的积极追求,她的失败显示了新文化、新精神与旧制度、旧伦理的激烈冲突,因而也折射出社会悲剧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杨菊 《阴山学刊》2007,20(5):17-21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5,(4):42-45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1,22(4):75-78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和鹿子霖是两个悲剧内涵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嘉轩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悲剧,鹿子霖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政治的和人性的悲剧.他们的悲剧又都是时代的、社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历史命运来表现"生活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的.  相似文献   

11.
陈奇佳 《江淮论坛》2012,(4):158-16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但他们往往是从批判的角度上来表现这种影响。拉萨尔则更多地继承了浪漫派的观念。这种与浪漫派关系的分歧,造成了他们在悲剧观念上某些价值立场的根本分歧。拉萨尔的悲剧观念尽管多有舛误,但他关于革命领导权等方面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2):93-99
唐君毅的中国悲剧观经过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后期认为中国悲剧是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悲剧,是一种悲剧而又超悲剧。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及超悲剧意识,这种超悲剧意识可以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与鲁迅的文化选择及精神悲剧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鲁迅是近现代中国对生命个体存在的悲剧性觉醒较早的两位知识分子。他们带着深重的悲剧意识关注社会,省察自身的生存困境。他们自身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苦痛,他们复杂而艰难的精神探索加重了自身存在的悲剧性。而他们对外在文化精神资源的不同取向,则直接主导着他们关照自身精神悲剧的不同姿态,衍生出不同的生存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玉生 《云梦学刊》2008,29(4):158-160
近现代以来."中国古代有无悲剧存在"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无论是否定中国悲剧存在,还是肯定中国悲剧存在.很多学者都没有超越以西方的悲剧理论衡量或评判中国悲剧的框框.即使有的学者避免了对中国悲剧简单的肯定和粗暴的否定.对于中国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中西悲剧的根本差异仍然没有真正把握.因为他们所提出的悲剧概念和悲剧理论仍然主要是对西方悲这种存在形态的抽象.而不是对中国悲剧这种存在形态的概括.所以.它仍然没有摆脱以西方的悲剧观念裁剪中国悲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熊元义的<中国悲剧引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可以说突破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庞守英 《东岳论丛》2003,24(5):104-107
近年来悲剧小说在相对平静的文坛上荡起了涟漪。首先,性格悲剧占据了醒目的位置。性格与愿望的冲突,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都容易使矛盾激化,酿成悲剧。其次是命运悲剧。主要由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因素所导致,创造的是一个为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神秘世界和审美意境。再次是生存悲剧。在生存的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后,形而上的精神与情感的困惑是酿成生存悲剧的主要原因。悲剧小说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压抑的,但是悲剧小说对人类自身的净化、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与<哈姆雷特>是东西方悲剧的经典.它们一个是东方传统的群体性悲剧集大成之作,一个代表了西方个体悲剧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在内容、意义等诸方面有不同之处,同时,作为大悲剧,它们共同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美的撕碎".这种冥冥中的强力发自于作家的主观生活体验,它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悲剧的无国界性,由此我们可见东西方悲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中的长子,是指生活在二十世纪上叶新旧文化转型期,封建家庭中的末代长子。特定的时代背景、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们的命运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全文主要从文化转型这一独特视角,通过对他们悲剧的表现、特点、原因及意义等各方面的透视,试图探讨其悲剧内涵,解读其悲剧生命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外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们自身的行为往往与他们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存在着悖离的现象,言与行并不统一,思想与行为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们的这种表现是其精神孤独与性格悲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