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从边城走来的文学大师 边城是一座位于湘西的边远小城,因为一部小说而闻名,作者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的浪漫气息感染了无数中外读者。他也因此从边城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外书摘》2014,(10):17-19
美国的讲演 1980年初,傅汉思、张充和写信邀请沈从文和张兆和来美,沈从文回信说,他自己不敢设想,倒是想过,《服饰研究》出版后得的稿酬,如足够张兆和来回路费,则让她来住一阵。2月下旬,傅汉思约同耶鲁中国小说史教授高辛勇、中国历史教授余英时、美术馆东方艺术部主任倪密,联名正式邀请沈从文讲学,信函同时寄给中国社科院。沈从文3月底回信表示愿意前往,但社科院没有回音。  相似文献   

3.
王丰 《老年世界》2007,(9):10-10
王丰是台湾著名资深媒体人,也是蒋介石、蒋经国和宋美龄传记的权威撰稿人。他最近出版了《蒋介石死亡之谜》一书。  相似文献   

4.
笑汀 《老年人》2008,(7):42-43
近代文学“湘军”名家里,沈从文的身世、创作和才艺,应是最个性化的。他的长篇小说《边城》今日已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其中部分章节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推广。据说他曾因该书而获西方文学界推荐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沈从文的文学天地绝非《边城》所能涵盖。粗略统计,仅小说一项——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就将近三百万字。  相似文献   

5.
沈伯伯的信     
我们家很富有,拥有许多沈伯伯——沈从文先生写给我们的信。我很小时,见到他写给母亲的,随后又看到写给父亲的。就连“文革”中我在新疆的时候,也和他通过不少信。这些信大部分还保留着,其中这封影印在后面的,还编进了《沈从文全集》。  相似文献   

6.
作为京派文学的主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文学思想值得我们后人研究并传承,本文将从沈从文与庄禅文化的渊源及沈从文作品中的庄禅文化两方面着手,在对沈从文生平和文学创作的审视中,感悟沈老文学创作与庄禅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陈晖 《现代交际》2010,(4):47-47,46
走出湘西大山的沈从文虽身处都市,但急于寻找精神上的栖息之所。湘西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成了疗救他疲惫心灵的一剂良药,他期望重建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以及反思民族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沈从文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张兆和出生苏州名门,她的二姐张允和就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  相似文献   

9.
正沈从文一生,对妻子张兆和"爱之如命"。"我忽然爱上了你"沈从文只有高小毕业文凭,在老家湘西当过5年兵。后来,这个湘西"乡下人"闯荡大城市做了北漂,靠自学旁听成为一代乡土文学的新锐作家。当时的沈从文虽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来自各方的赞誉还没法让他当饭吃。他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经徐志摩大力举荐,他由北平南下沪上,进了由胡适任校长的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夏日的一天,一个近40岁的湘西男子敲开了沈从文位于崇文门的一座高楼第五层的宿舍门。开门的是沈夫人张兆和先生,她对这个陌生人问道:"你找谁?""我找沈从文,我是莫自来。"沈先生闻声走出来,细细地审视着眼前的来人。他有些激动,说,"你是莫自来,你是我九妹的儿子!"与莫自来能联系上还是1980年10月的事。那时,沈从文到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上班了。一封由原来工作单位历史博物馆转  相似文献   

11.
西友 《现代交际》2004,(8):36-37
第一次暗恋 18岁时的沈从文,在芷江的警察所里做了一名办事员,兼任屠宰税的收税员。他的母亲卖掉了在湘西凤凰的祖屋,带着小女儿来到芷江和儿子一起住,并将卖屋所得的三千银元交给沈从文经管。  相似文献   

12.
学者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的追求》是北京语言学院李振中教授为纪念我国著名学者马坚教授所写的一本传记. 马坚教授毕生从事教学与研究,是本世纪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研究学科领域一位成果累累、建树颇丰的先驱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一直为他的亲朋、友好、同事、学生所称道.本刊曾在他去世五周年的1983年发过几篇纪念文章.时光如流,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当获悉李振中教授正在编写这本传记时,我们真是难抑心头的欣慰之情,因为,马坚先生矢志献身教育,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缅怀,值得我们弘扬的一代中国学者的优秀品质.我们在征得李振中教授同意后,将从本期开始连载发表这本传记的诸章,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在对湘西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生动表现中,通过血肉饱满的灵魂,表达自己对于人性思索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揭示出人类生命形式里所具有的终极关怀;他尝试通过对人类生命的真切认识与理解来超越这种充满宿命的人性关怀,到达理想的家园。沈从文的文学观,是人的文学观;沈从文的文学形象,是在人性的对比中形成对自然、生命和道德的挽歌;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涂上一层宿命色彩,探索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三十年代避开文学主流思想,执着地坚持他的文学追求。为了阐释"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孜孜不倦地描写着承载梦想的湘西世界。但是沈从文笔下背负使命的主人公往往或异化或走向死亡,除了作者要达到终极拷问目的写作安排外,笔者认为封建思想及旧俗的束缚、现代文明异化下的唯实唯利观、作者不合时宜的人性观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悲剧的上演。  相似文献   

15.
多情却似总无情———沈从文与丁玲的情缘□柯云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一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一代名流丁玲与沈从文———那年仲夏,在湘西凤凰城一栋传统式的木房子里,笔者有幸拜访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及其夫人张兆和。从而得知了埋没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的往事———沈老...  相似文献   

16.
田志祥 《老年人》2014,(11):24-25
正作为文学泰斗与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早已享誉世界,可作为书法大家,他却鲜为人知。其实先生的书法成就,并不比他的文学成就逊色多少。早在孩提时代,我就知道沈从文的鼎鼎大名。我家祖籍也是凤凰县,父亲算是沈老的一个发小,时常提起从文伯伯只读过小学,完全靠自学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和书法家,激励我们在逆境中  相似文献   

17.
名人趣谈     
《老人天地》2013,(4):21-21
胡适主持中国公学兼容并包,聘请教授不分派系,更不讲究资格,颇有蔡元培的风格。若论学历,沈从文只有小学程度,但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博学多闻,胡适聘请他为学生讲授小说试作。大概有二十多名学生选他课,但他第一天上课时,却发现整个教室都坐满了。这景象有点让他招架不住,站在讲坛上有十几分钟说不出话来。突然,他惊叫一声:“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  相似文献   

18.
方喜保 《老年人》2005,(4):43-43
罗传根70岁生日那天,岳阳市老干部大学给他送了一副寿联,曰:“传记岳阳,根深故土,勤政爱清廉,望重德高留美誉;寿臻七秩,堂同三代,丹心倾余热,桃声李语话丰碑。”这副寿联概括了罗传根50余年的革命经历,对他倾尽心血创办岳阳市老干部大学的赞美之情尤其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节选自美国记者霍塞(Ernest O.Hauser)所著《出卖上海滩》。这部书记述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直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外国侨民撤离为止的近百年上海发展史。作者长期生活在上海,对他所叙述的对象比较熟悉,所以他笔下出现的人物、场景、故事等常具有独特的视角,既有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又有纪实报道生动有趣的风格。此书1940年在纽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被视为研究上海中外通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了与前期颇为不同的作品,尤其是散文集《烛虚》,其中沉淀着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存"与"生活","抽象"与"具象"等的思考。冯至更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十四行集》。其中灌注了他对生命、宇宙、存在等的冥想。对沈从文与冯至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能够得到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