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更正     
周范恒 《老年人》2006,(7):31-31
母亲知道我的工作忙,因此,当我吞吞吐吐地说出第二天就要走时,她倒显得很干脆地说:你也是有工作、有家室的人,忙你的去吧,不要牵挂我.我是回娘家为母亲过70岁生日的。在家里的这几天,我总想帮母亲多做些事,但她却总不让我插手。我要回长沙了,临走时母亲把我叫到一旁,小声地说:“范恒,能不能帮我剪一下脚趾甲?”一向要强的母亲从来不求人,尤其是自己能做的事绝对不会找人帮忙的,可如今她真的老了,腰也弯不下,眼也看不清,自己的脚趾甲都没法剪了。看着母亲神情不安的样子,我的心一阵发痛,马上转身去端洗脚盆。母亲抢过盆子,从厨房里打来了一盆…  相似文献   

2.
正每一处空白,每一根线条,都有生命。63年"剪龄""尽量多用剪,少用刻,刻出来的东西会显得呆板,剪出来的比较鲜活。"对每一个来学剪纸的人,宋丽文都会这样再三叮嘱。宋丽文已有63年"剪龄"。"剪纸是我的家传手艺,四代人都会。外婆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我和姐姐。不过我母亲是医生,工作很忙,平时是外婆带我玩。外婆很厉害的,一到快过春节的时候,来求剪纸的人把门槛都快踏破了!方圆百里哪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她去剪纸,窗花、门神、床帘、肩垫……她什么都能剪,而且不打底稿,随手就来。我看着觉得很好玩,一把  相似文献   

3.
故事1:贴到你的骨灰盒上 妈妈看到沙发上有一张剪小的自己的照片,还有一些照片的边边角角,知道肯定是女儿的"杰作".去询问,女儿笑嘻嘻地答道:"是我剪的,准备贴到你的骨灰盒上."女儿根本没注意去看母亲脸色的难看,继续说着:"看电视上都是贴这么大的,我照着样子帮你剪一个准备着."  相似文献   

4.
宋殿儒 《老年世界》2013,(15):17-17
由于工作性质所致,我们家每年就这一个小假期。妻子和儿子早羡慕别人家,外出旅游,欣赏美山丽水,在外面的大世界里沐浴小家的别致亲情。可是,当我们驾车前往黄山的途中,忽然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先是问我这个小长假作何打算?我说,我们已正在前往黄山的路上。母亲迟疑了一下,然后说,去吧,好好照看我的孙子,开车一定要慢些。还没等我问她和爸爸的身体如何,她就接着给我说,家里我跟你爸都很好,不用担·心。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海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一次,母亲来看我演出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左边第四个。"我惊讶地看着母亲——参加演出的共有十个孩子,个头儿一般高,服饰一模一样,动作也被教练调训得极规范,而且,每个孩子的脑袋上都套着笑得一样的大头啊。母亲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你身上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左边第四个人微微甩了甩左手。你被什么东西扎疼的时候就是那样,我就是凭这个认出了你。"母亲说。  相似文献   

6.
韩娟 《职业》2002,(7):25
那一年的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更让我痛苦不堪的是我没有考上大学.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没有出来.第四天母亲告诉我有一家报社在招聘记者,问我愿不愿意去试试.我说:"谁会要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母亲说:"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充实一下自己."我觉得有道理,就去了.再说从小我就爱好写作,也正是太爱好写作才荒废了学业.  相似文献   

7.
我始终信仰着,陆远知故事里的每一个结局。1、照辈分来说,你是该叫我一声师姐的母亲决定赶赴遥远的灾区是在一个月夜。她说,她很快就会回来。"麻烦你每晚给她讲一个睡前故事。"母亲把我托付给陆远知,"她一个人能照顾自己,只是晚上偶尔会腿疼,到时你讲个故事,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就行了。"穿着棕色线衫的男子接过母亲的故事本,开始给我念那些陈旧的,关于妖精和人类的故事。而我,在小腿抽搐和故事无趣的摧残下,不得不一次次进入梦乡。可我从月圆等到月缺,把上弦月等成了下弦月,直到天空中孤零零的月光再也没有落进老宅深处的花圃  相似文献   

8.
老舍《我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都有共同的母爱主题,但是在创作意图、取材角度、感情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我的母亲》以母亲的一生为线索,表现母亲对"我"性格的影响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我的地坛》通过一些生活细节,表现母亲对"我"生命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当天午夜,母亲走了。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  相似文献   

10.
回家     
飞机收起起落架的时候,机身猛地一震,我急速地右倾,同时,一个温存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不要紧,就这么一下。"一只手温和却很有力地拉住了我的胳膊。这是一种酷似我的外婆和正在越来越像外婆的年老的母亲惯常的语言——三、四十年代的保守、亲切而又中规中矩的北京话。它来自我身边E座的一位白发老妇人。她  相似文献   

11.
幽默漫画     
《现代妇女》2005,(12):32-32
漂亮,不漂亮图/苏黎幽默:是男是女产妇临产在即,亲友们焦急地等候在产房外面。护士小姐终于把婴儿抱了出来,大伙一拥而上。"是男孩还是女孩?"做父亲的最关心这个问题。他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襁褓中摸索了一下,然后高兴地大叫:"是男孩!是男孩!"什么男孩?"护士小姐生气地骂道:"快把我手指头放开……"老婆怎么选?"我该怎么办呢?"一位想结婚的青年人对他的朋友说:"我带回家的每个女朋友,我母亲都不喜欢。"这个好办。"他的朋友说:"你只要找一个像你母亲的就行了。"早就试过了,"他说:"但那样我父亲又不喜欢。"骗女人太难狼敲门:"小兔子乖乖,把…  相似文献   

12.
<正>15岁的儿子身高1.75米,遗传了我和他爸的优点,长相非常俊俏。加上我们给他买的衣服都很时尚,他在学校回头率很高。前不久他在学校论坛上被选为"校草",这下自我感觉更好了。他开始热切关注时尚,天天琢磨着怎么穿衣搭配,剪个头发都还挑地方。我们让他以学业为重,儿子竟然说:"大家都说我长得像黄晓明,天生就是要当明星的!当明星不用学习,  相似文献   

13.
母亲节到了,我更加怀念我的母亲。母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在世时,我经常回乡下看望她老人家。每当临别时,她总要问我:"什么时节又回来呀?"自然,她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要穿暖和些,莫要熬夜。"母亲啊,如今儿我想去看您,您却永远离开我们了。天人相隔,相见只能在梦中。母爱如山。母亲对子女的  相似文献   

14.
雪夜打车记     
年三十夜,我在母亲家吃完饭已经九点了。我摇摇晃晃地下楼后一下子傻了眼,雪大得惊人,而且是那种非常讨厌的雨夹雪。没走几分钟,我的鞋就全湿了。我站在路口等出租车,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也没等到一辆空车。前面路口有个姑娘站着,看得出来也在等出租车。我走过去,说:"车太少了,你招到叫我一下,我招到  相似文献   

15.
老爸的微博     
王勇 《老人世界》2014,(11):46-46
母亲最近似乎对我的情况了如指掌。工作遇到点儿麻烦,身体稍微有一点儿感冒,和妻子闹了一点儿小别扭,她总会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虽不直接点破,但嘘寒问暖让我颇为安慰。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心有灵犀,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了一下母亲。母亲在电话那头神秘地说:“嘿嘿,不知道了吧,你爸是你的粉丝啊。”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为自己心态的定位,是一条微微向下倾斜的直线,就像是村上春树式的男主角,并非对世界漠不关心,只是保留些许尺度。我希望,我是局外之人。二曾与母亲讨论过人生宗旨的问题,我把"逍遥游"奉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她几次反应不一,或是以为消极,或是格局太小,最后,她说,不像是年青人的观点。这时,我轻轻怀疑了一下究竟是我选择了现在的心  相似文献   

17.
父母来我家     
青衫 《老年世界》2013,(7):12-12
老家的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和母亲要来暂住,一是出来散散心,二是参观一下我的新家。我一听乐坏了,父母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肯出来逛逛了。  相似文献   

18.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9.
在和父亲几十年的"对峙"中,母亲一直努力要把我拉向她的一边;我和扬子结婚之后,母亲似乎也要将扬子一起"收编"。母亲的"争夺",让我和扬子都感到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20.
每年腊月二十四,母亲总会早早地催促我们兄弟起炕,快起来,吃完早饭要扫尘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天早晨醒来,不用睁开眼睛,鼻子闻的是母亲熬的玉米粥香,耳朵听的便是母亲拿着条帚扫屋的声音了。她天天从屋头扫到屋尾,象是做媳妇的一种仪式,那么认真仔细,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