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实秋以其闲适淡雅的独特风格饮誉散文界。他早年写作新诗,致力于文学批评,撰写过50余万言的论著,尤以《英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好评,还独立译成莎士比亚作品40卷。他的文学业绩是多方面的,而散文独标一格,成就显著。梁实秋与散文结缘,可追溯到20年代初,1927年出版的《骂人的艺术》初露小品锋芒。他真正饮誉散文界,是在陆续写出《雅舍小品》的40年代。1939年至1947年,他共创作雅舍小品34篇,于1949年结集出版,风行一时,至今发行50余版,居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雅舍小品》,是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的奠基之作。朱光潜…  相似文献   

2.
高旭东 《江汉论坛》2005,6(1):126-129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写作是他从文学批评到文学创作的一种转折,但梁实秋又在这些小品散文中,将自己反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古典主义文学倾向、对理性与人性的推崇以及反对文学太贴近时代等主张,融化到雅舍小品乃至其它散文的写作中,形成了不同于新文学主潮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但是这些小品在许多方面也背离了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艺术张力。而中国大陆清理阶级斗争为纲而呼唤大写的人、跳开现实的直接性而“寻根”以及90年代的随笔热,正是雅舍小品展现艺术魅力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将小品文与随笔、杂文等散文体式混为一谈 ,所以 ,小品文  的概念、范畴和特征一直模糊不明 ,由此导致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科学化倾向。本文将小品散文放在与其他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 ,探讨了小品散文文体的独特性特征 ,同时也全面梳理和论证了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4.
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基本上沿着美文、写实主义散文、现代主义散文、后现代主义散文的路子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散文观念日趋多样化;有承继"五四"散文小品传统而来的学者散文观,有注重通俗性、商业性、实用性的框框杂文观,还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探索散文观等等,它们共同促进了香港散文观念的发展,并使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在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里 ,冲淡型散文在大陆几乎销声匿迹。然而 ,在海峡彼岸 ,经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传播 ,由周作人开创的这一类型散文倒绵延不绝 ,成为台湾当代散文的一大景观。周作人与台湾当代学者散文形成了深刻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自1940年至1987年间,历时60多年,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冠以“雅舍”的散文集,就有《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散文》一集、二集和《雅舍谈吃》等。这些散文可称为“雅舍”系列散文,独具一格,别有品味,开卷有益,深为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综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3年5月20日的《文星》杂志中,台湾学者散文家余光中将当时的中国散文分为四型,第一型就是“学者的散文(scholar’s prose)”。认为“这一型的散文限于较少数的学者。它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①余氏从创作主体及其文化素养、文体类型、读者反应、尤其是文本三要素四个方面第一次对学者散文进行了探索。虽然文体过于宽泛,要素也不太充分,已算是60年代的空谷足…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7):182-186
<正>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白话文学传统的革新,"当五四散文传统从大陆飘零流散之时,王鼎钧在台湾却独辟蹊径,使五四散文传统得到有力的拓展"(1)。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若是谈"纯文学",他总觉得必须狭义的散文;若就广义而言,各类体式包孕繁多,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诗性散文,王鼎钧无一不精,纵横互涉、触类旁通。他是"兼类书写"的先行者,取法诗的意象、小说的情节、戏剧的结构,以提升散文的艺术格局,体现了"出位才能入味""跨越才能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散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历时性阐释.文章认为,当下的散文创作表面上的红火热闹并不能掩盖其本质上的生机匮乏和生命质地的平庸.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哲学意蕴的缺乏.因此,关注散文创作的哲学意蕴是散文走出困境的理性化选择,这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显得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12.
1940年代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几乎各类文体都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西洋杂志文的译介与写作却以疏离政治的另类形态存在。本文以后期论语派期刊为中心,考察其对西洋杂志文的译介及其倡导,探讨这一极通俗的杂志文体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随笔的形式,阐述了作者近期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心得.该随笔涉及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两种美.二、美.三、审美.四、美与形式.五、审美对象.六、审美的态度.七、审美期待.该文对这些美学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当代随笔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及其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其中以“随笔”最为突出,这不可能不影响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创作及其研究。本文对“随笔”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它与“小品文”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13,(2):15-18,86
元好问文大多作年明确,也有部分作年不详。对此,施国祁、李光廷、缪钺诸先生曾有考定,但也存在对元文的误编、未编。文章对施、李、缪未编、误编的元好问之28篇文章进行了系统考察,确定了其明确作年。  相似文献   

16.
庄森 《阴山学刊》2005,18(2):30-36
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浅显,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特定的学术背景,分析教育随笔的崛起是作者自觉的学术追求与教育现实、出版市场需求三者间相吻合的必然结果,并重点阐述其思想特质、文体特征及言语风格,指出这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崭新的学术景观。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与法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泉生 《东南学术》2006,(3):160-161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可持  相似文献   

19.
格致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致散文特点有三:其一,在精确再现客观世界和关注人性的内里方面和法国的新小说派有相似之处.其二,在宏观的线性结构基础上横向插入相关的枝节性内容,组成了树形结构,同时又用象征和对位的方法,使叙述内容与景物描写共同构建起多层面的表达空间.其三,以泛灵论为表现方法,通过词语的重组与错位营造"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明晰的散文意识,与此相应,也没有明确的散文本体探索,然而,先秦诸子对于文质、言意与道的思索都具有本体的意味。文质概念的提出,质与文的对立、相通、表里关系的感知,都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一元走向了二元,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本体探索的开始,散文学、文学的本体探索自然也是从此发展而来。言意论将这种思索聚集到言辞身上,与散文的本体探索更为逼近。言中有意,言为意表,言由意发,是对言辞本体的基本认识,也为散文学的本体探索打开了关键的大门。道的思索则为散文学的本体思考预设了方向,准备了空间。散文学一旦开始本体思考,它就不能不被"道"的巨大能量所吸引,不能不向"道"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