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效翻译”就是译者应尽量做到译文对译文接受者产生的全部作用或总体效果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相等。需要强调的概念是“接受者”、“效果”和“对等”。“接受者”概念明确指出“接受者”是翻译的终点 ,译者应对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心中有数。“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全部作用 ,也就是接受者从信息中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对等”概念强调“对等”是相对的。等效翻译受到来自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很多因素的干扰 ,是不易达到的理想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理论提出质疑。第一,等效论把接受美学绝对化、标准化,导致了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性;第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不同文本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不可能有相同的效果;第三,指出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等效论不适合指导文学翻译,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第四,指出等效论提倡的过分归化的方法有碍发挥翻译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经济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 ,财务报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财务报告表外信息大部分内容是以文字叙述为主 ,这给财务报告的翻译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运用翻译学重要的本体理论之一“等效论”来探讨它在翻译财务报告表外信息中的应用 ,具有实际意义 ,具体以等效论的三个基本概念原则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即 :以信息的接受者为中心、以预期达到的效果进行内容上的增减、以动态对等来把握全文。  相似文献   

4.
郑丽芬 《九江学院学报》2011,(4):106-107,110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全新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问题。文章诠释了模因论视域下的归化翻译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模因论下的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月下独酌》英译文进行比较 ,探讨功能对等论对于英译诗策略的指导意义。通过译文分析 ,笔者提出在古诗翻译中运用等效原则应注意两项基本要素 :1.为了追求等效 ,需要一定程度的归化 ;2 .应按不同的用途和对象而制作不同的译本。译文分析结果证实奈达理论指导确有实效 ,该结论对于古诗英译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策略一直是译界关注的问题。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国内译论的热门话题。从杂合角度讨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杂合的运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归化异化的研究现状着手,从传统翻译论和后殖民两个视阈中来看待归化和异化之争,通过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和新的后殖民视阈的分析,认为翻译真正的归途应该是归化。  相似文献   

8.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戏剧文本中成语进行翻译不仅要考虑成语字面意义下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考虑戏剧语言可表演性、精炼和个性化等特点。语用等效强调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将原文的语用意义充分传递给译文接受者,使作品在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身上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本文以《茶馆》英译本为例,对这部作品中的成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戏剧文本翻译中应用语用等效原则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译品皆"适者生存"。此理论可以合理诠释异化与归化的关系问题。异化与归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译文从异化走向归化需要经历三步曲:异化现象产生、接受目的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及适应生态环境、适者生存(归化)。  相似文献   

11.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的翻译取向而不是翻译方法,意译和直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它们与归化/异化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归化的翻译取向,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点的转变客观上帮助我们明确了有关归化和异化方面的问题,同时促使我国译界反思那种盲目推崇西方译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尤其是关联理论对语境的研究为等效翻译的实现提供了依据。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语境研究突出了语用等效并且提升了译文接受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异化论与归化论似乎不可调和,而实际上,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异化,也不会有绝对的归化。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异质文化在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时的兼容与杂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模因论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传递的原则,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传递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从模因论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就是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译者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归化、异化和杂合。电影片名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忠实伦理作为译者的道德责任及法律义务,并不能作为功利原则来评价典籍英译译者翻译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因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基于规范伦理学之效果论与义务论,分析西方译界英译中华典籍所遵循的归化伦理与异化伦理纠葛与冲突之本质可知: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译者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均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评价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功利原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体类别的翻译要求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所决定的。因为电影片名属于诉求性的语文,有其商业广告特性,其目的在引发接受者的行动或影响其价值观,这就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要把目的语言和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实施归化式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理论认为,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影响。由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模因,而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要介绍Ariel的可及性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认知推理在深层回指确定中的功用,指出深层回指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语篇接受者的认知思维,其指代的确定是语篇接受者运用认知结构中有关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和世界知识进行推理的结果.不过深层回指的确定有时也有失败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深层回指可及度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