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一种幕府形态,晚清幕府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的时候出现的。它经历过从确立到发展的变化过程,逐渐完善了其制度特征,并深刻影响着晚清政局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幕府造就人才、振兴文教、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客观地促成清王朝的灭亡,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晚清幕府的特定性质,也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幕府制度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尤以曾国藩、李鸿章晚清幕府盛况空前,最具代表性,且较传统幕府相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曾、李幕府之所以盛况空前,除了当时客观环境条件使然外,还在于曾、李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才理论与实践起主导作用,更在于幕府主宾强烈的变局意识和事功心理。曾、李幕府的崛起极大的影响着晚清社会。  相似文献   

3.
晚清幕府制度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幕府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官员(主要是地方官)自己出资聘用参谋、书吏等辅佐人员的制度,以明清时代最为盛行,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幕府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几经演变,到晚清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幕府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晚清的政局。一、传统的幕府追根溯源,幕府制度可上溯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当时许多王侯和富豪豢养大批食客,“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冯谖就是孟尝君的食客,“狡兔三窟”,就是他的发明。毛遂是平原君的食客,给后世留下了“毛遂自荐…  相似文献   

4.
晚清湘军幕府既是政治军事幕府,也是文人幕府。这种非典型的文人幕府形态以及以经世致用为底色的文学思想,决定其幕府文士自觉接受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却鲜有优游不迫、较有规模的骚体文学创作,表现出有异于传统的“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的创作风貌,但他们承袭了楚辞“士不遇”主题,又热衷于运用楚辞意象、骚体句式,从而使湘军幕府文学具有浓郁的楚骚风韵。由此,晚清湘军幕府文学成为楚辞接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幕府作为晚清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幕,向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张之洞幕府,史学界向有张之洞“废幕友改委文案”是清代幕府制度根本性变革之说并为研究者所广泛接受,然而此说还需加以认真考证辨析。晚清督抚使用属吏入幕府充当文案,已经是当时的一种用人通例。张之洞幕府只是沿用这一成例而已,并无所谓改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幕府前后20年,经历了初创期、鼎盛期、衰微期和终结期共四个时期,在规模、幕僚薪水来源、主幕关系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给晚清政局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现象的幕府制度源远流长,晚清时期,四大幕府的出现为这个古老的制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其中以曾国藩幕府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梳理了曾国藩幕府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以及其影响,根据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曾国藩幕府是在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具有新型特点的一个新型幕府,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启了一个新的制度。对以后军阀时期的幕府特别是蒋介石的幕府有着借鉴的作用,为现在的智库、智囊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集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幕府与晚清地方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幕府是晚清重要的督抚幕府,它不仅是当时各类人才聚集之地,而且随着府主张之洞在清季政坛的崛起,逐步建立起各类幕府专职机构,代行了地方政府的诸多职能,在地方新政改革实际运作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充当了近代地方新旧官僚体制转变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的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可以以2000年为限而分为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观点都已基本界定,相关的论著也有一些;第二个阶段,学界对其研究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拓展,有关的论著在数量上要多于第一阶段,但基本观点与前一阶段大致相同。从内容上来看,本文的综述,包括晚清海防思想宏观研究、个人海防思想、同光年问塞海防之争、晚清区域海防思想研究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谈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农村职业教育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走向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研究热度攀升迅速,大致经历了六个发展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格局,涌现出一批核心作者、研究阵地和期刊平台;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宏观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三大主题,三大主题战略位置和发展态势有较大不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处于核心位置;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范式、理论范式和路径范式。进入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应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探索新的研究范式,构建新的研究格局,拓展新的研究内容;做到三个转换、三个走向、三个扩大和五个深化。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人力资本思想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最终形成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两种研究思路,即宏观研究思路和微观研究思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取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东北边疆历史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就斐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研立项纷纷立项并完成,已经成为我国边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未能将东北边疆历史研究置于中国边疆研究全局中加以考察、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工作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等,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应予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典籍散佚严重,如何利用匮乏的文献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论证,是目前学术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以《焦氏易林》一书为例,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罗全面,囊括了汉代经学、史学、文学、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由于可供参考利用的史料比较匮乏,直接影响了对其进行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李昊《〈焦氏易林〉研究》一书另辟蹊径,在钩沉、疏通训释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加以陈述、论证,综合了经学、宗教、语言学、文献学等各学科知识,对《焦氏易林》一书做了全新全面的文化学阐释,显示了其开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审慎的考辨;同时,其论证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不仅是一部难得的《焦氏易林》研究力作,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开辟了一种古文献研究的新视角,为史料匮乏的中古文献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现代性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农书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它又有丰富的乡村习俗、日常生活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社会史料,展现了一幅十分多彩的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画面。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唐韩鄂《四时纂要》二部古农书,不仅具有丰富的占候、择日、禳镇、婚丧、节日、农事、医药卫生习俗和乡村衣食住行生活诸方面的史料,还有大量的乡民生活节律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史料。这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是我们研究传统乡村社会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民俗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层次日益深入,质量日益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方法论也正逐步形成.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民俗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宣传与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2)基础理论研究虽说有了长足发展,但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3)民俗学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研究机构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18.
幕友虽非官员,却参与地方官员的机要;虽无法定的权力,但与权力相依傍。正是幕主与幕友的私属性、幕友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官员聘用幕友的广泛性,清政府采取诸多办法,对幕友及其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得幕宾之益,而不受其累”的目标。但结果并非完全如此,在晚清,国家对幕友则有失控的趋向。文章描述了国家与幕友关系的变动,概括了国家对幕友控制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国家对幕友失控的原因,并从这个角度探讨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显示,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虽然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出现了多种研究体系和方法,在整合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因素研究并不全面、对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较少、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和效率研究还比较缺乏等。相应地,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的研究方法与学术创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浩《笺注》是清代众多注释、笺评李商隐诗集的著作中最为优秀的一部。该书不惟注释比较精审 ,编年比较准确 ,更主要的是在研究方法上能遵守学术规范 ,如对史料详尽占有 ,合理取舍 ,并核对引文 ,标示出处 ,这对当今学术界颇具启发与借鉴意义。冯浩还能成功运用以史 (事 )征诗的诗歌诠释方法 ,联系晚唐史实与诗人生平发掘诗歌的潜在意旨 ,从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