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8 0年代以来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迅速 ,将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相比较 ,就中国国情而言 ,在中国建设生态农业 ,可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实现 ,是保持农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2.
常德市鼎城区"退田还湖"替代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德市鼎城区自1998年实行"退田还湖"工程后湖泊面积增加、耕地减少.为了协调防洪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具有防洪减灾、高效的生态经济功能的替代产业.通过对多种替代产业模式的研究分析表明,应该选择以渔业为主,渔业与农、林、牧、副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这对整个洞庭湖区的替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改善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相互耦合,同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内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也在不断变化。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区———安塞县为例,运用耦合度模型的方法,分析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耦合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系统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Ⅰ.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协调化发展阶段;Ⅱ.过度退耕情况下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Ⅲ.过度退耕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Ⅳ.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以促进退耕还林系统快速发展阶段。1999—2010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第Ⅰ、Ⅱ阶段,目前处于第Ⅱ阶段的过度退耕情况下农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下降时期,过度退耕和农业产业—资源局部相悖态势使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减弱。因此,黄土丘陵退耕区在今后的生态经济建设中,既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要防止过度退耕,在优化商品型生态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产业与资源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安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通过农业生产链的两端延伸,实现农业生产服务的系列化及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因此生态农业应借力技术、信息、文化等服务产业推动生态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安徽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存在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资源粗放式利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足、标准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限制了地区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采用聚类分析将安徽16个城市划分成三大类别,针对安徽不同地区特点,立足自然区域资源优势,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探索符合安徽实际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新兴产业发展要以新技术,新工艺为依托,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以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和再生特色资源加工业为切入点,以水利水电为龙头,以生态旅游为支撑,以环保产业为主导,同时发展运输设施制造业,构建新兴复合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的一项有效途径,寻求发展生态农业这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但广西生态农业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因此文章致力于探讨广西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为广西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与社会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可以说密不可分,三维文化(即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的作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对三维文化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针对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分析三维文化在产业优化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如何充分发挥三维文化的作用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部优势主要是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有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内部劣势主要是资源制约、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外部机会主要是宏观政策支持、工业反哺拉动、社会需求推动;外部挑战主要是政府监管与生产经营协同难度大,优质与优价的协同较难,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难度大。总体上说,安徽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要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实施的多元路径中,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共同形成“内生”与“外生”的“双生”循环系统。主路径是以生态农业为主体,支路径是“生态农业+”即由生态农业衍生的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教育、乡村养老等附加产业链等。生态农业的“内生”循环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问题,有效促进乡村的三产融合;“生态农业+”的“外生”循环可在相应区域内构建农业市场机制有效、农业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最终实现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群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促进湖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是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