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就是合作 ,就是实践本身 ;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 ,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 ,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 ;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 ,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
孟子与淳于髡均为战国著名辩士 ,二人就战国中期以来如“名”、“实”之类的命题进行过辩论。本文对二人的交往经过、辩论的时间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3.
史晋 《社区》2014,(31):55-55
打仗要讲“战术”,与人交往也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人交往的“战术”,比如说谎话,故意兜兜圈子,先报喜再报忧,等等。这些“小聪明”缓和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又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在谈到《藤野先生》的线索时,都认为《藤野先生》是以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我觉得《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该是以人物(具体地说: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脉络。”纵观《藤野先生》全文,确实如文题所示,自始至终写的是藤野先生,即,文章正是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主要脉络,把表现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品质,那些材料串连起来的。当然,文章也确有一些地方没写藤野先生,如,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情绪”,确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有其 特殊的伦理文化环境 韦伯认为,西方的劳动制度是理 性的,西方之外则不存在。理性主义劳 动制度的具体特徵之一是科层制。在 这种制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确 定的规章制度所决定,人们之间的工 作交往不需要也不会有多少感情投入。 这种特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普遍化”了。在这种社会中,甲与乙 打交道时,甲不是与乙这个具体的人 交往,而是与乙所代表的职务交往,职 务关系成了甲与乙的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具有普遍性的形态或形式,即它已 被“抽象”…  相似文献   

6.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教育生成人,要在“交往”中进行。“交往理性”是一种包含“公共交往”和“个体交往”的双重交往行为。即,“教育交往”首先从根本上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公共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着力点;其次才是由人的主观努力、意志来承担的“个体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交往是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兴起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交往时的一些特殊性:在时间上表现为超现实性,具体表现为随时性、即时性与时间个性化管理等;在空间上表现为异域同场性。网络交往时间的超现实性和网络交往空间的异域同场性,形成网络交往的特定时空统一体,并呈现出错时空交互性特征。网络交往错时空交互性,是指人进行网络交往时能够在时间和空间非同步构成的统一体中相互交流、互动从而发生关系的特性。它大大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但也给人带来诸多不自由。应通过加强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加快互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网络交往自由的制度建设等,规制网络交往产生的不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义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先要明确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此,学界的认识大歧。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孔子学说内容虽然广博,但其中心是关于个人修身的理论,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爱人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是谓孝悌,故孝悌为“仁之本”。与人交往,忠信是准则。忠即待人诚实,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信即言而有信。忠信是与人交往中的仁。由忠信推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仁的“极至”,孔子认为这已属于圣人境界。勇、不忧、其言也訒等是仁者的行为特征。“已所不欲,勿  相似文献   

11.
陈常国 《中华魂》2022,(9):36-37
<正>说话,是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受、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交往交际的重要渠道之一。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能够体现一个人品德修养、文化素养、自身涵养。说话如炒菜烧饭,同样讲究“味道”。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弗”字的先秦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是个否定性副词,它与“不”十分近似。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对此,许多语法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下面把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摘录如下: 马建忠认为: “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唯较“不”字辞气更遽耳。《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急遽言之之状。 《马氏文通》 吕叔湘认为:  相似文献   

13.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人们公认:“人之交,信为本。”人生活在社会上,总是离不开交往的。交往就必须讲信用,这似乎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德。那种彼此欺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失去信任的作法,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所以,我认为对信用、信任这样的道德范畴也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但是,无可否认,人们似乎正在忘记自己的初心,且有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的危险。习近平清醒地、深刻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指出,马列主义不能丢,马列主义是根本。为了不迷失方向,必须回归初心,回归马克思,回归马克思的真精神!要回归马克思的真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何为马克思的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寻马克思的足迹,历经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些显著事实中剥茧抽丝、披沙拣金,最终揭示马克思真精神的核心内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之前的一切社会形态统称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人与人的交往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不同都是根源于物质基础的交往,并以物质关系为中介,从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易关系,社会普遍物化,人与人的关系普遍异化;其二是,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不同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对抗关系。马克思的真精神之所在,就是要彻底地结束这种状态。这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初心所系。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强调共产党内抵制商品交换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这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如此不但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的贯彻执行,恰恰相反,只有斩断权力与各方的利益瓜葛,商品交换才能更为健康公正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一个摆脱资本逻辑控制的、不以外在于人的物质利益为中介的、真正回归人的本质的、真正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讨论,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自我主义”、“大我优先”与“关系取向”这三种本土研究范式。但多数中国人可能既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以“大我”为中心,同样也不是简单地以诸多的两者“关系”为取向的,而是在与众人的直接交往与间接相处的具体情境中,倾向于采取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以建立、维持、发展或改善自身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的“人缘”状况。个体在某群体或社会圈中的良好“人缘”,是个体在该群体或社会圈中长期摄取更多资源的重要资本。这种以自身良好“人缘”为指向的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可称之为“人缘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社会处在奴隶制濒临崩溃,封建的生产方式兴起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茶,烽烟四起。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在这个阶级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候,统治集团的分化过程加剧了。一些臣子弑君篡位,一些贵族没落破产。大量的奴隶也转化为自由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大厦”土崩瓦解,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社会在斗争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公冶长》篇中“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中的“材”,“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的“憾”,“愿无伐善,无施劳”的“施”,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作辨析,以探求《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19.
狄马 《社区》2008,(8):10-1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道德经》审有这样的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人世间总有一些人和事像恒星一样,固定在自己的轨道上,不管多强的风都吹不走他们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题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名重八方的“礼仪之 邦”。古人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 则安,无礼则危,固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在居民交往中,特别是社区工作者 在与居民的交往中,以礼相待,是建设文明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