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措施。重点剖析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英语教学应强调使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2.
英语学科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英语教学应强调使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交际的学习环境,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措施,重点剖析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 质,英语教学应强调使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 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建 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龚琼兰 《天府新论》2005,(5):139-142
交际教学理论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交际能力不仅包括使语法规则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交际教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即学生主体论。对此,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语言输入、语境实践和语言运用。在语言输入阶段要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语境实践中训练语言能力和在语言运用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注意认知学习策略的启示和运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达到既掌握语言知识,又锻炼语言能力,既掌握交际策略,又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学习。英语课堂具有诸多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潜在功能。教师对这些功能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因此,基于充分认识语言课堂功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一、听的参与.我们的课堂用语应当以英语为主。如果我们一味用汉语作媒介来讲解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交际运用能力都十分不利. 二、说的参与。学语言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语言知识外,还应具备语用能力,即按英语的社会和文化习惯正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给学生设计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说英语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求英语学习者必须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从语言能力在交际教学法中的作用、语感的培养、交际英语的特点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 ,探讨了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昱 《中文信息》2013,(7):46-46
英语学习及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学习不仅需要语法、阅读、书写等方面的技能,更应注重英语口语教学,提升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根据目前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设施落后、教师重视不够、学生不敢开口等现状,就如何提高、改善英语口语教学,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以非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班级中的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语用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在实验班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用策略培训,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试验为期一个学期.培训前后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知识策略前测和后测.数据分析表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语用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英语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前后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得到提高.交际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必然带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班级学生的词汇输入能力要略逊于对照班级的学生,这一点要引起外语教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 ,文化能力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的运用。本文通过讨论英语学习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因文化不同反映在语言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强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