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周秦文化指的是发祥于渭水流域,定型于周秦时期,辐射其它地区,并极大影响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周秦文化滥觞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周文化的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利,主流是法家文化、法制文化和霸道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纵观明清时期的商业文化,要数晋商文化最为突出。晋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晋商文化,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弘扬晋商文化,挖掘其基本内容,坚持古为今用,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巨怀的长篇小说《书房沟》以关中西府贴、王两大家族的争斗兴衰为主线,不仅在现实层面叙述了一系列社会历史事件,而且通过民间生活文化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西府民俗生活的诸多类型,深刻地反映了周秦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发展,揭示出西府民俗与周秦礼制的同构关联及其重礼乐尚功利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秦统治者有意识地对东方六国文化进行整合有两次。一次是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力图将东方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冶于一炉,以此作为未来统一帝国的理论基础。此次整合基本上是成功的。另一次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搞“焚书坑儒”,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主义,拒绝吸纳东方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尤其是齐鲁思想文化的精华。后一次整合是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追求功利主义目的的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给自身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机。教育需要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本文试图重塑一种以育人为中心,融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于一体,兼涉国家、社会、个人利益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教育真正地以人的发展、完善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中心,探究其文化霸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知识分子论和革命策略论的关系,阐述其文化霸权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文化的民族,和谐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涵涉儒、道、墨、释等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挖掘、整理其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和谐基本精神、基本思想,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典球是湖南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1931年至1932年任湖南大学校长。他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科学救国论和教育救国论与我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十分相似;他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仍有现实价值;他的许多教学改革方法仍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的用人艺术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生活在战乱纷争的年代 ,尤其感悟到“善用人者天下治”的道理。针对如何合理地使用人才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韩非提出了自己匠心独具而又切实可行的用人之术。今天 ,认真发掘和研究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无疑将会为当代的管理者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观基础、客观条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大禹文化是目前古史研究中一个颇为关键性的重要课题。周书灿先生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结合新旧资料,对大禹文化的源流、大禹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和《禹贡》的制作年代与九州、畿服以及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禹都阳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周先生的大禹文化研究基本代表了目前古史研究中的正确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类型上看,周文化是信念文化,重视彼岸性天命、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文化是责任文化,重视此岸性“公利”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周秦文化的类型特点为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借鉴。企业信念文化的建构,关键在于确立以经济使命为宗旨的共同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德性、确立企业文化象征体系;企业责任文化建构,关键在于确立物质利益机制、确立理性化管理机制、确立法术势结合的规范体系。信念文化为企业提供精神导向。责任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二者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中产生与形成的,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体型与个体型,和谐型与抗争型,人治型与法治型。通过比较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政治体系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挈合点:遵循良好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德伟人” ,他为后世立起了一块崇高的人格丰碑。这种崇高人格是中西文明精髓的结晶。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了他崇高人格的根 ,并且在他的崇高人格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亮工仕清与其一贯追求的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一致的,其中孙承泽对他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亮工长期生活在中原,中原理学的濡染形成了他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观,其文学、书画理论及创作体现了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的人生哲学根源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追求,也得益于中国儒家文化的流风余韵.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文化对周恩来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在当代集中反映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人精神的典型的节庆活动———“祭”的文化内涵、变迁以及在当代的价值考察 ,指出了日本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政府行为、民间行为等途径 ,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先秦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群体."士"的指称对象.在西周初年,主要是"殷遗"或周邦以外的"有方"人士.由于周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官司民守,"士"要领的内涵也就发生了转换和锐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便是周人各级教育网络所具有的"造士"功能.周代教育十分完备,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平民不乏受教育的机会.周代士子受教科目,包括"德行"与"道艺"两类;其培养目标就是德艺兼备,"出使长之"入使治之"的文武兼能之士.周人以射礼选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周代选士,有相应的爵命制度,胡有"命士"与"庶士"之别.周代士人的培养、考选与爵命之制,决定了他们作为新型知识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通鉴》取材丰富 ,主要是对以往的历史文献进行鉴别取舍。将《通鉴》与先前有关文献进行比勘分析 ,对于研究《通鉴》的体例、史源、文献特点以及探索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文献学成就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