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文化适应过程可划分为文化冲突、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本文尝试从文化适应的最小单元入手,来分析构成文化适应系统的物理适应、社会适应和观念适应的过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建构,政府部门的就业促进,市民的社会接纳以及居住社区支持系统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德平  王志丹 《河北学刊》2012,32(2):106-109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不同年龄层次的失地农民适应目标有异质性与层次性的特点,与此对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也是社会化目标的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不仅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而且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利用城市弱连带的社会网络.本文重点讨论人力资本、连带关系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失地农民拥有较高的为城市生存所需的人力资本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社会的弱连带网络时,失地农民才能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在认知以及行为上逐步适应城市生活.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为城市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失地农民提供更方便的城市社会网络服务无疑有助于提升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进而有助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供需均衡视角下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国内部分省份社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从供需均衡视角出发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问题,并建议从拓宽筹资渠道、改进筹资模式、提高失地农民收入、引导失地农民形成合理的养老观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一类,其居住安置模式主要有原地安置和偏远化安置两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地安置区的失地农民与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相比,征地拆迁之后的社会适应程度更高,前者在就业机会以及实际就业率方面较后者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自身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交往方式更接近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城市认同感也相对较好.而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较为突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下、社会交往受限制、心理上的城市认同感较差.显然,不同的居住安置区位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社区混合居住的安置模式,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和生活困境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发现了失地农民在人际认同、生活适应、以及身份适应方面存在的认同危机,并分析了这种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实行公正的征地方式、征地制度以及征地补偿制度和措施,有利于消除失地农民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虽然身份与户籍上变成了市民,但是他们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各种社会权利以保障他们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基本社会待遇。养老保障权是失地农民享受市民权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他们享受宪法赋予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表现。本文以青海西宁为例,在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伴而生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制度性认同模糊、乡土情结浓厚、文化适应滞后、社会保障缺失、就业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只有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城市身份,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所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既关系经济发展,又关系政治稳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引发失地农民"问题化"的众多原因中,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总根源,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其制度根源,现有的补偿安置方式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其经济根源,文化适应滞后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限制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南京市A区村改居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以及这一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特征.并就促进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及其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探讨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及重构问题。我国失地农民之所以陷入困境,其原因在于其可行能力的严重缺失。在现行农地非农化制度安排下,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在于经济条件恶化、社会机会不足和防护性保障缺失。为此,要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以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要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以保障其拥有较好的社会机会,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增强失地农民的防护性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城市化的核心依旧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城市化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转型过程才能保持稳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将不断增加,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28个省(市、区)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失地与失业之间的逻辑联系、地区经济差异与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性.提出了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受失地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物质资本较为薄弱、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是导致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较差的根本原因。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通过培训获得的技术以及干中学累积的经验,失地农民物质资本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有关,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由其业缘关系网络、财务支持网络和政府推动网络构成。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应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资金扶持、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14.
农民退休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构建并实施农民退休制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它也可以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开创新的局面,本文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退休制度的几点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是影响农民生产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受偿主体,其对补偿安置的满意度理应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以对失地农民的实证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计量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成渝地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的满意程度,探讨了影响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完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清晰了解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障碍有哪些,方能对症下药。本文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定义、现状给予介绍,并重点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拆建过程中普遍存在且影响巨大的社会问题.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利保护不尽如人意,失地农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权与私权的比例失衡,致使公权扩张、政府职能错位,失地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法理学角度以权利为主线对失地农民权利进行分析,对于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律、依法确认和保护公民的权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损失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姚蕾 《兰州学刊》2005,(2):214-2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增加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本文根据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根源,并提出了现阶段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解读"失地农民问题"——国内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尖锐,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大量关注.本文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20.
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真实困境是“可行能力”短缺,其中利益表达能力短缺、经济参与能力短缺与社会机会不足最为突出,此三项能力的短缺使失地农民成为潜在的贫困社群。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