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4年,乔治·约瑟夫·施蒂格勒(GeorgeJeseph Stigler)在即将离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宣称:他的专业已进入繁盛时期。他说:“我相信,经济学的黄金时代终于开始了。”当然,他的这一预言不久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施蒂格勒从不想成为一名预言家。他喜欢钻研各个市  相似文献   

2.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3.
1.孟子十分重视国中之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民是一国之根本,是最宝贵的因素。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孟子把“人民”同“土地”、“政事”一样看成是“三宝”之一。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定要灭亡。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孟子对人民的苦难生括,寄予无限的同情。在孟子的论著中,为了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着重地论阐述了发展农业、渔业、林业等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又说:  相似文献   

4.
小熊对人很有礼貌,大家都很喜欢他。一天,熊爸爸带他到猴叔叔家去玩。小熊行了个礼说:“猴叔叔,您好!”“啊,好孩子!”猴叔叔很高兴,拿出一串香蕉和三个大橘(jú)子说,“吃吧,吃吧!”“橘子真甜呀!”小熊刚吃了一瓣(bàn)儿就想起了妈妈。他悄悄地把剩下的橘子都装进了衣兜(dōu)里。他们要回家了,出门的时候,熊爸爸发现小熊的衣兜鼓(gǔ)鼓的,就说“:你这兜里装着什么呀?我看看。”当熊爸爸把小熊兜里的橘子掏出来的时候,小熊的脸红了,他忙解释(jiěshì)说:“我不是要自己吃,我是要拿回去给妈妈吃的。”“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猴叔叔夸奖…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富翁,其实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一天,他到另一个富翁家里去,看见了三层楼的大屋宇,巍(wēi)峨(é)壮丽,非常阔气,心里十分羡慕,自己想道“:我的钱,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造一座和他一样的三层楼呢!”回家之后,他马上去叫了建筑师来,问他说:像他家那样的三层楼,你造得来吗?”建筑师回答说:造得来的,那座三层楼就是我造的。”富翁就说:“好,你马上给我造,要和他家的那座一模一样的。”建筑师就动手平地基,垫(diàn)础(chǔ)石,打墙脚,忙个不停。但富翁在旁边看着,一点不明白他在做些什么,就问道:“你现在这是做什么?”建筑师说:我给你造三…  相似文献   

6.
谢脁是我国五世纪南朝时代优秀的诗人。他最先受到同时代名人的赏识,沈约说他:“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粱武帝说:“三日不读,便觉口臭。”简文帝也说谢脁的诗是“文章之冠冕”。这至少说明了他的诗有相当大的艺术魅力,不然绝不会受到当代名人如此的推崇。我在《略论谢脁诗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刊于《盐城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艺术特点作了探讨。本文则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产  相似文献   

7.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是末学,又不可或缺朱熹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在涉猎的众多学科中,对于小学这样一门学问,他是并不看重的。他发挥程颐的观点说:“今之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朱熹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问目》)。在这里,朱熹把训诂之学断然排斥在“通道”的途径之外。在《答杨元范》一书中,他又明确地说:“字画音韵是经中浅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文集卷五十)。他批评北宋神宗时“士之所以学者,不过章句文义之间,亦有浅陋驳杂之弊”,又指责吕祖谦“力主文义章句之学,意已稍偏”(…  相似文献   

8.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  相似文献   

9.
写作的本质     
(一)对写作本体研究的简要回顾(由于版面有限,这一部分只列出内容纲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写作本体、把握写作本质的问题,大都不很注重。在古代,只有刘勰凭着他的精深研究和天才直感,一语道破了写作的本质所在:“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为文之用心”即是说写作要认真进行思维。他这就自发地指明了写作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孟子以私淑弟子而忠实地继承了他的伟大事业。孟子是把教育当作社会上的一件大事看待,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第三卷)。又说“善政不如善教。”(卷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而孟子则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卷四)按孔子之意,是在勉人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孟子则是为了防止有人强不知以为知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卷七)。两者的说法虽不相同,而目的则一,都是着眼于出好人材。  相似文献   

12.
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_1+给+N_2+V+给+N_3。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_1 他给_2 给_3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_1”“给_2”“给_3”。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_1 N_1+V+给+N_2+N_3 (我送给他一本书) S_2 N_1+V+N_3+给+N_2 (我送一本书给他) S_3 N_1+给+N_2+V+N_3 (我给他写一封信) S_4 N_1+V+N_2+N_3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_1 给_2 给_3:给_1出现在S_3里,给_2出现在S_4里,给_3出现在S_1和S_2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相似文献   

13.
汤可敬《古代汉语》之例属于此类的如下。 (20)《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被译为:趁着我没有死(把他)托给您。我们仍然说这是以今语规划古文。“之”绝无“您”的敬称意义。触龙对赵太后之称先直接敬称为“太后”,后便亲切而又尊为“媪”,并未用人称代词,这正是古人习惯。从译述言作“托他(给太后)”才是妥贴的。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第三回里写史进到渭州找师傅王进,在茶坊里遇到鲁达,鲁达告诉他:“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这“老种”和“小种”究竟指谁?两人是什么关系?小说对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四月号“新建设”上,李希凡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作“关于‘阿Q正传’”的批评文字。在这篇文章里,李希凡同志把过去许多人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看法,概括为三类,现在我把他的概括抄在下面: (1)有人根据鲁迅在“俄文本阿Q正传序”里,对于阿Q这一典型说过的几句话:“我  相似文献   

16.
谐就是诙谐。谐谑,是逗趣取乐,开玩笑。诗中的谐正如戏剧中的插科打诨。黄庭坚生性诙谐好谑。他说:“作诗如作杂剧”,“临了须打诨”。(《王直方诗话》引)又说:“发于呻吟调笑之声。”(《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翻开他的诗集,可以见到他有许多“戏呈”、“戏赠”、“戏答”之作。  相似文献   

17.
“声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就“声化”问题进行探讨,无论是对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还是对形声字来源的认识,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声化”问题的提出及刍议 三十年代,唐兰先生在北大执教,写过一本叫《古文字学导论》的讲义。在这本书里,唐先生首先提出了非声字(包括他的象形和象意两类)的声化。以后,在他四九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里又用三段文字加以阐述。其中一段指出象意字的声化。他说: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意思是说,《文心雕龙》的撰写,首先是本之于道。在《原道》篇里,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认为一切“文”,包括天、地、万物乃至入之“文”,都是“道之文”。也就是说一切“文”都原于道,本之于  相似文献   

19.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元一0七六年),是苏轼在密州任上怀念其兄弟子由时所作。它清丽明朗,情调健康,想象丰富,熔抒情、写景、议论为一炉,在当时那些叙写离情别绪的词里,确实是卓尔不群的。苏轼自己也很喜爱这首词,二年后,在《中秋月三首》里他曾不无自豪地说:“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北宋词话家胡仔对这首词极为推崇,他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感情     
有感情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却必须有感情。离开感情,艺术就不复存在。李泽厚说:“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我们只讲艺术的特征是形象性,其实,情感性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为重要。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美学论集》)文学是语言艺术,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语言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作者自己的感情。这一点,王国维早已在《文学小言》里说过:“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他非常明确地把“情”看作是文学的“原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