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古汉语里的"都"可表总括,还可加强否定语气.此外,"都"在否定词前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兼有双重语法意义:既加强否定语气,又表总括.这种用法的"都"在汉语史上长期存在,具有积极意义."都"所处的句法位置、语义、认知上的重新分析、语用效果以及汉语的韵律等,都是它进一步语法化的动因.而"都"有双重语法意义,这是对它的认识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汉语动词发展至今,已经突破了起初的语义、语法、语用的范围和功能,组合模式已经扩展,其后的宾语,语义、语法关系也出现了多种情况.“吃”类词,是汉语最基本的词汇,构成较完善,成员语义分布较细致,组合能力强,语义、语法、语用的演变程度最大,其现代用法,是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留存,分析其搭配模式,可窥见动词语义语法扩展的路径及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范围副词一般可分为两类:总括范围副词和限止范围副词。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类。笔者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总括范围副词进一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的意义相当于“一起”、“共同”,第二小类的意义相当于“都”’、“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谈第一小类。本文主要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这一小类词进行描写,进而探究造成范围副词用法特点差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文章着重对构式“好你个+NP”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文章首先界定其整体意义,而后分析其构成要素的特征及主观性,并根据语用差异划分为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指出处于不同的语法化阶段和等级,其语义重点和语用功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法对"-ing"式和"to-infinitive"式的用法区分作了一系列规定性阐述,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本文将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采取比较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7.
“被”字句作为现代汉语语法中特殊句式之一,其句型结构规律及特点的研究已较为系统、深入,但对于“被”字句所表述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问题论述相对较少。“被”字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丰富多样,探讨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主要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8.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的探析,认为主观化与语法化密切相关,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和语义特征。语义主观化表现在意义从外在的描写转移到内在的评估、扩展到语篇和元语言用法以及说话人的判断内容不断介入。指出意义主观化现象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交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和语用推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言学界对评价意义的研究主要是在语义语法层面对评价性语言资源作静态描述,未曾探讨评价意义的语用特征.从语用学的视角来考察汉语会话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其会话中评价意义中存在多种隐性表达形式,有其固有的语用特性.评价表达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选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不仅具有语义表达式,还有发挥人际修辞作用的语用表达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近年来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语用平面歧义指同一语句可以解释为不同的预设义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歧义。研究语用平面歧义可以精细地考察句子的意义 ,深入揭示某些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随着语法研究中语用分析的逐步深入 ,语用平面歧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对否定句、“也”字句和“最”字句歧义的研究最为全面深入 ,对“更”字句和“又”字句也有较多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与方法,结合外国学生的偏误,对“显得”以及与之相关的“看起来”、“像”等词的用法从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6.
“(XX)汉”是禅宗语录中高频使用的称呼语,其语义内涵丰富,有着特定的禅宗行业意义。从语用表达看,“(XX)汉”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情感表达、主观评价和警示学人等语用效力。禅宗文献中首次出现了“(XX)汉”的褒义用法,使得“汉”从原来的贬称发展为一般的通称,成为现代汉语“(XX)汉”用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寻言语交际中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在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之间存在着语用意义等于语义内容、语用意义大于语义内容、语用意义完全不等于语义内容等的浅层关系 ;语用意义和语义内容之间存在直接式、因果式、暗示式、态度式、意图式等一些深层关系 ,分析了在语用意义的产生过程中 ,语义内容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限制和相关词语的影响,其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彻底、充分的,它只在某些有限的句法语义格式中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9.
副词“才”我们经常使用它,但是至今我们对它的理性认识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能准确地理解带副词“才”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更好地使用副词“才”组织句子,我们还需要对副词“才”的语法组合功能、语义和语用情况作进一步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入手,对汉语“保证”一词,做出综合分析。本文指出“保证”有客观描述意义和主观认识意义之别,并在句法中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在语言使用中,客观义的用法和主观义的用法具有相同的论证力,但是主观义用法缺乏客观义用法对事件描述的功能,因此,主观义和客观义用法在概念上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