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感是审美主体发现审美客体“特殊”的情绪、声、光、色、形或运动态势的积极结果。“特殊”要转变为主体的美感需要依赖乏个条件:第一,客体具有审美潜能;第二,主体具有审美潜力;第三,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所以,发现对象的“特殊”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审美关系的建构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摘 要: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开端。为有效培育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感知素养,依据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感知的特征,教师可营造游戏性强的审美情绪场,焕发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期待;创设唯美视听环境的审美物理场,引发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共鸣;构建具有联觉效应的审美心理场,丰富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体验;建设浸润式的审美文化场,培育儿童认同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心灵。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艺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育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家族性与家庭美育;艺术教育与自然审美并重;注重个性;高雅的审美趣味。这对现代美育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现代美育可以在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着力,促进美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的审美化问题也越来越也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审美教育中,不仅展示着教育者的生命力量,同时也照耀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审美的交互作用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和一般教育比较,审美教育具有三方面作用:审美教育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思想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力量的作用;审美教育的创新进取性,对受教育者具有重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校正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实施艺术精品教育;排除审美判断的盲目性,加强审美认知教育;调整审美对象选择的流行性,拓宽审美视野;矫正自身形象审美更注重包装性,加强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审美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以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激发和净化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作用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音乐教育是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开展音乐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开课指导思想上,应以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和谐校园为目的;在教材内容的选定上,应特别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以中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师指导,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欣赏为主。  相似文献   

11.
技术也审美     
针对当代建筑造型的生成机制,从技术参与审美的根源入手,提出技术参与审美的关键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观念引发了建筑造型语言的更新与发展;建筑造型新语言促进了设计者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建筑。进一步揭示了技术造型通常遵循形式上美化、手段上净化、位置上外化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指 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 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 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13.
审美心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形式,在产和瑟形式过程中,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规律;审美心理上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以及共同性。  相似文献   

14.
经验-先验论和审美历史主义是贯穿美学史的两种方法,前者导向还原论和本质主义与个体经验的统一,后者导向历史主义多元论,最终导致审美中的历史主义与反历史主义的统一。对“审美”的研究,需要在经验-先验论和审美历史主义之间进行综合。审美研究通过经验-先验论的方法来面对新经验,反思出新经验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审美历史主义,审美研究尊重历史传统,并且充分利用历史所提供的多种审美模式,对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新的审美经验做出阐释,选择性地推动新经验的发展。对“审美”的研究中,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把对普遍性的提炼与对新经验的吸纳结合起来,从而让人类的审美愉悦成为由历史的长河汇聚成的海洋,成为由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体验所凝聚成的交响乐,这种汇聚与凝结,才是美学史研究和审美理论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与把握以经济一体化为驱动力在审美化方面逐渐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学术界有必要从全球化语境的实持,内涵,判断的核心标准以及本土化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生存等方面作出解释,其次,应当关注中国当代审美化与研究的特点和误区,本认为当代大众化在跨国集团及西方流行化的操纵与诱导下表现出世俗化,欲望化的审美特征,当代审美化实践正不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其审美格调有向下探的趋向。第三,针对以上事实,有必要强调当前的审美化研究应突破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加强对大众审美实践的介入与批评,同时更应警惕“化帝国主义”与全球化意识形态对人类化的侵蚀和支配。  相似文献   

16.
中西传统悲剧受其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审美意向与审美境界方面都表现出则显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悲剧在其整体本位主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表现出协调关系的审美意向与追求和谐美的审美境界;西方传统悲剧在其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则表现出鼓励抗争的审美意向与追求崇高美的审美境界。而两者对其传统文化个性的形成都有利也有弊,需要认真取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审美心理由于油画材料的介入,而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从关注技艺到关注绘画本身;从男性主导的审美意旨到女性趣味的渐入与渗透;从审美理想的静止、庄严到喧闹、激情,绘画本身也成为了审美心理的一个参照物。  相似文献   

19.
周星驰电影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喜剧类型。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在于把原本具有粗俗浅薄含义的"无厘头"改造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表达手段;运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喜剧的形式表达着悲剧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审美心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形式在人神经系统视觉区与快感区建立的联系通道,称为记忆型审美心理;一类是人神经系统中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对一定形式的心理需求,称为需求型审美心理。本在分析众多审美现象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了记忆型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