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的利益和观念多样化格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理解为权利—情感—责任三位一体的现实发展过程;将相关理解、关怀、尊重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切入点.必须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运普  刘士成 《兰州学刊》2011,(10):199-201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程度,这些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其中,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模范作用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主渠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教育程度是基础。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峰 《理论界》2008,(8):23-24
党的十七大做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部署,就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和流传,并发挥团结社会各阶层,广泛联系群众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探索规律、建立机制,扎实深入地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吕素华  陈利 《理论界》2008,(12):34-35
党的十七大做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部署,就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和流传,并发挥团结社会各阶层,广泛联系群众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探索规律、建立机制,扎实深入地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语言表达的通俗化、群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究其根本在于它的理论与现实高度契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应着力改进理论宣传和研究,使其最大可能地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契合,又应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着力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大可能地使社会现实发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相契合,从根本上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认同和信服.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倡导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众化普及的效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不断地完善大众化普及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分析影响大众化普及内容变化的基本因素,积极开拓完善大众化普及内容的路径和方式,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不断地发展和跃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和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王永恒 《兰州学刊》2009,(11):56-58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是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引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张建 《南方论刊》2011,(10):16-19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最重要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探寻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通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之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才能更好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因此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作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再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信仰、接受、理解、知晓或不背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但理论形态的非彻底性、部分党员干部行为的失范性、宣传教育工作的低效性、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性等因素影响了人们信仰、接受、理解、知晓或不背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深入剖析这些因素,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转化为个人实践。但是,由于存在科学理性思维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会阶层认同感弱化、理论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当前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大众化传播平台的现代化和立体化、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群体特性问题以及大众化传播方法的灵活性问题等。城市社区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建立大众化宣传普及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创新大众化的载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生成,构建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9.
齐霁  杨东 《兰州学刊》2011,(3):13-17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在乡村社会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彭湃无疑是一位开拓者。从对乡村社会现状的认知,到对农民群体社会心理的剖析,不仅体现了他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了首位,事实上也是他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更为重要的是,彭湃在乡村社会的大众化实践中,是以最平凡的形象深入民间,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感染力来号召和吸引民众的。而人们也正是从他身上所承载的形象与符号中才做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的。当彭湃在民众心目中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他们也就最终认识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这也正是彭湃在乡村社会大众化实践中留给我们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实现中国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共享,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在当代中国,农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领域,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群体。没有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应该遵循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紧紧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密切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践,切实关注农民现实利益,以及语言形式的乡土化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