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切物包括无机物和植物都有需要,因此需要具有客观性,是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实现形式从无机物的被动,到植物的主动,到动物的欲望,再到人的理性,总的趋势是从客观走向主观.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发展史、本质和价值;欲望是实现需要的一种心理形式;价值是需要而不是欲望的满足及其程度.需要、欲望和价值是该书的三个基本概念.需要是人的客观方面,欲望是人的主观方面,二者的辩证,意味着人的内部矛盾,意味着主体不等于主观,这是该书的基本逻辑.把握人本身,为人的解放确定正确方向,对主体的分析是前提.  相似文献   

2.
谈道德重建     
美饰于“道德”周边的光环无非为了激励人的社会行为的自觉,而道德的实质乃是对人的无限止的欲望进行调控.在生活资源匮乏、物质财富相对欠缺的社会生活环境里,为避免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和人际冲突,极需要限制人的欲望,这是道德规范存在的最实在的合理性依据.也就是说,所谓的“道德意识” 或对道德规范的践履,并不全是个体自觉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人的欲望在西方社会挣脱了传统秩序的禁锢获得解放.追求欲望对人来说最切己,当它被宣示为人的天然合理本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欲望满足,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利益与快乐时,便成为真实的道德要求,道德相应从神圣道德走向世俗道德.跟随欲望的召唤,并没有让人就此踏上一条幸福而又尊严的道路.欲望有驱动人合作共赢、互利...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于人们之间行为交往和利益沟通而结成的网络状整体,越来越高的社会依存度必然需要人们遵循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实现利益和空间的共享.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具有自己内在的思想动机,因此人的行为不仅需要自我约束,还需要社会约束.  相似文献   

5.
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问题,其目标必须契合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通过实现社会的利益均衡这一途径来实现的,这需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利益均衡,这需要明确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二是实现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利益的均衡,这既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又要正确确立人类的生态位,同时还应将生态建设与管理并举;四是实现区域之间发展利益的均衡,这就要求在反哺机制的架构、区域发展制度的供给以及制度的"厚度"与"薄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正> 在近代西方以利益为核心来探讨人和社会问题的,应该首推爱尔维修。他把认识论中的感觉主义引入伦理学的范围,认为人的本性永恒不变,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几乎相同的需要,这就是自爱,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希望满足肉体的感受性的要求。根据他自己对人的理解(即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个体)来建立新型的道德学。从考察人性入手,他认定痛苦和快乐是道德世界的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则是在那上面建立功利道德论的唯一的基础。利益是人热切追求的对象,获得利益可以满足欲望,利益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欲望  相似文献   

7.
利益源于需要,且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由于需要的产生包括了主观欲望和客观世界的刺激两个原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因而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客观条件.所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与实现中国梦的主题相联系,而不是在党权、政权、国权和法权上大做文章。依法治国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为激发社会活力提供保障。市场经济激发了社会活力,但由于市场主体欲望、需要和行为的二重性,社会活力区分为正能量与负能量。法律对市场主体欲望与行为具有规范作用,以保障正能量的释放。因此,应依法规范市场主体欲望和行为,为其自主创业保驾护航;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建构市场主体正能量释放的社会机制;树立法治信仰,树立法律创造财富的新观念,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分配正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守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问题大得很”。基于一种经济哲学维度的审视,分配正义乃是从人之自由存在本质的原则高度对经济分配活动的合理性前提和合目的性根据所进行的哲学反思和价值追问。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而分配正义是实现利益和谐的重要前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分配正义的价值支撑和伦理关切。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许多人对自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向。市场体制的局限使物欲膨胀日益加剧;大众文化的繁荣使超越性精神向度逐步退隐;工具理性的强化使价值理性日渐衰微;社会流动强化使持久确定性逐渐丧失,这些社会性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人对发展方向的判断与选择,导致发展取向的偏向。  相似文献   

12.
梁飞 《齐鲁学刊》2013,(3):81-85
经济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经济理性虽然使人类克服了愚昧,摆脱了贫穷,但其并不能无限制的膨胀和使用。经济理性在本体论和存在论上都存在着限度。生态理性是将大自然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性。经济理性超出了其合理性限度就会转化为非理性,带来负面效应。当代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的非理性逻辑正大盛其行,因此必须扬弃经济理性,发展并实施生态理性,从而避免导致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意见中,所谓“大民主”或“票决民主”的主张都是不可取的,民生政治应当是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民生政治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即人民的吃饭问题或反贫困问题:民生政治将引导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构建,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出发,为发展经济和民生幸福创造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生政治又是一种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为支撑的平民政治,它从基础上提供国家建设的动力,以民意为归依,以共享共治为目的,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特定层次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社会交往的动机极为强烈和复杂,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与生存竞争动机、情感与归属动机、人格价值动机和社会化动机,那么针对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障碍,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交往动机,对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凝聚共识,必有其内在的动力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机理。个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实现的需求,推动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无数个单个实践"意志"所汇合而成的历史"合力",为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可信度和推广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正相关效应。弘扬价值共识,需要对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满足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化解社会精神危机,整合社会资源,调控和统摄非主流价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需要合理性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城市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造成的劳动异化、消费异化、需要异化及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的原因。在这一系列异化中,人的需要异化最具有普遍性特征,是造成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要克服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培养完善的生态意识,转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摈弃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生物中心主义,构建生态社会模式并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需要的合理性找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行政体制的分割性和流域水污染属地化治理的特征打破了流域水环境的整体性,使得流域水污染治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的自利化倾向在分割治理体制下强化了地方利益,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突出,最终导致"公地悲剧"——流域水污染治理失效。如何在实现集体理性的同时满足流域各级政府的个体理性,实现激励相容,必须打破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行政分割,实现政府间的协同治理。因此,在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取向中,一是要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三是要构建流域水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保障个人权利是一项法律制度设计中考虑的两个必要因素。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应当如何选择,在法律制度构建中是有所反映的。通过对特殊防卫的立法背景的探析,以及对特殊防卫的立法评价和立法价值倾向的分析,进而得出立法中确立特殊防卫的价值选择——即特殊防卫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公民利益保障在面临现实状况时的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是解决法理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之矛盾的一种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利益关注的重心也从精神利益向物质利益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从"价值认同"向"利益认同"的转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整合不同利益冲突并把冲突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与利益有关。能否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导向的同时开展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在沟通中实现对多样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成果,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概括为五个方面:社会需要的反映机制、社会制度的制约机制、社会化的培育机制、大众文化和舆论的导向机制、文化全球传播的软权力机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需要认识和把握这些机制,促进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所感知、认同、掌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实现其主导地位,发挥其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