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而昭君让后人铭记的是她远赴“塞外”和亲的故事,舞剧《昭君出塞》既是真实的还原历史文化背景,亦是深情的演绎了昭君的心路历程。舞剧分为序·烽烟、第一幕·和亲、第二幕·出塞、第三幕·贺婚、第四幕·宁边、及尾声·共荣,故事始于战火烽烟,终于友好团结。舞剧《昭君出塞》是一部古典舞舞剧,但舞剧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没有将舞剧以古典舞的形式进行到底,而是融入蒙古族舞蹈元素,及多类舞种结合的新领域,对当今舞剧创作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笔者主要从舞剧编排、风格和形态进行探究,从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昭君出塞》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了解其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价值,引发对舞剧创作的思考,证实舞剧在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下能充实内容情节、提升舞剧文化底蕴、满足编导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2004年演艺界,“巴森”无疑是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在2004年8月央视一套黄金剧场播出的28集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所扮演的“成吉思汗”角色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可有谁能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竟是他的先祖!巴森1954年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一个牧民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说唱艺人,兴许是父亲对艺术的追求鼓舞了他,巴森13岁被自治州歌舞团选送到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舞蹈,毕业后入伍到中央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当上专业舞蹈演员。文工团解散后,巴森转业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负责剧务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选中了他扮演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13年爆发的"丑年之乱"是蒙古族近代史和内蒙古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但由于受资料限制而很少有人涉足.<丑年之乱考>一书是针对这一事件进行全面科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内容丰富,提出两个新观点,填补了蒙古族近代史和内蒙古近代史上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李靓  颜咏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51-53+64
在歌剧《兰花花》的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对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旋律进行了再创作。伴随着剧情发展层层叠进,主题的贯穿写作使得歌剧结构更加紧密,渲染的气氛也更加浓郁。本文首先从主题的分析入手,逐步深入研究本歌剧内部主题的展衍手法,结合歌剧中唱段以及配器部分的分析,探索这首作品对民族歌剧创作的创新及贡献,并以此展望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在蒙藏两个民族中同时流传的《禄东赞传说》的最初形成区域、渊源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传、演变规律。认为该传说首先由安多地区向全藏区传播,此后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再随卫拉特蒙古各部落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7.
《蒙古秘史》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第一手史料,也是研究古代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是一部文学、军事学、民族学等方面的著作,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道德层面分析其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姚颖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82-185
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在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进程中,承担着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歌剧《茶花女》为例展开分析,论述了教师如何在“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剧思维。  相似文献   

9.
梁黎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24-28
索日娜,蒙古族舞蹈家,生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1975年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曾多次随团赴罗马尼亚、泰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进行演出。1991年至1992年应邀赴菲律宾进行舞蹈教学,编创了音乐舞蹈史诗《华商之歌》和大型歌舞剧《春夏秋冬》。1994年至1995年完成了个人舞蹈电视专题晚会《索日娜——舞蹈的视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的民商事习惯规则,多以成文的、法典的形式表现,其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统治时期,即元朝.其后的朝代(明、清时期),仍承袭元朝的做法,将治理蒙古社会的规则进一步法典化、专门化.本文以1640年蒙古族的《卫拉特法典》为基本线索,并结合调查的结果,就法典中的有关民商事习惯规则条款以及该法典对现今青海海西蒙古族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回家》是一部由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以海峡两岸关系的时代大势为背景的本土原创现实题材歌剧,故事的主角是江西籍台湾老兵罗旺篼.该剧讲述台湾老兵罗旺篼历经三十八年思乡之苦与母亲重逢的感人故事.本文选取了剧中女主角"罗母"的一首具有戏曲风格的唱段《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为例,分析了该唱段的音乐素材和演唱处理.  相似文献   

12.
定宜庄 《中国民族》2012,(4):47-48,46
我是逐字逐句将这部名为《额吉河》的口述史读完的,对于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稿件的我来说,这已经是近年来很少见的情形了。额吉,这是蒙古族对母亲的称呼,是蒙古族的民歌里被反复吟唱的主题。它让人想到温暖,想到希望,想到乳汁和青草的清香,想到草原上平静流淌的河水。北方自然环境的寒冷严酷、游牧生活的迁徙无常,使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都显得特别珍贵,也使哺育呵护生命成长的"额吉"一词,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庄严和神圣。  相似文献   

13.
《额吉河》是小宝历经十余的辛勤劳动,经走访、记录、整理并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最终汇集成的一部令人动容的蒙古族妇女口述资料。从内容上看,虽然只有17位妇女口述的篇幅,但口述对象的社会角色非常丰富,包括普通农民、牧民、知识分子、王族后裔、书香世家等社会层级的各方面;从家庭角色来看,妻子、母亲、女儿、姊妹、祖孙等家庭群体中女性所扮演的各个角色,在本书中几乎无一没有呈现。这些女性的历史,构成了各自家  相似文献   

14.
一、麽些族及其传说资料纳西族,过去也叫麽些、麽(?)、麽蛮,古时最早见之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名类》第四条:“麽蛮亦乌蛮种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此等本姚州部落百姓也。”又《新唐书》中有“麽蛮、些蛮与施顺两部皆乌蛮”。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纳西族是居住于现今自四川省的越西地方以迄云南省丽江广大地区,曾经建立了唐代南诏六诏之一的麽些诏王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创造,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经历了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后,更加感觉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民族团结历史和经验的可贵,需要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总结和提高蒙古族、朝鲜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中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实践经验,为解  相似文献   

16.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29-31
王晓岭,词作家、一级编剧。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主要代表作有:《当兵的人》、《让我们舞起来》、《阳光路上》、《风雨兼程》、《祖国赞美诗》、《军中姐妹》、《夜色阑珊》、《深圳情》等。曾获多种解放军文艺奖,三次荣立二等功。  相似文献   

17.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历时两年的《柯尔克孜族》油画创作给我带来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思考,将壁画的仪式感、装饰性融入油画创作,将传统造型基础与现代性相结合,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一些反思,关于如何找到、找准最佳的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幸福祥和生活的创作形式、表现方式的一些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民族等方面的不同,故事情节也发生了变异.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流传的<天牛郎配夫妻>与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相关传说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一个民间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以及在不同民族间,在情节等方面的丰富变异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追溯巴尔虎人的演进历程,呈现研究主体的民族特色;搭建认同学术平台,铺展认同比较研究;进行学理归纳,凸显国家建构等三方面,评价了张宝成的论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