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通过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与道德困境,赫勒十分敏锐而细腻地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与现代世界道德状况之间的关联,从唤醒个体良知和道德责任入手构建了一种为现代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道德哲学。她呼吁现代人追随好人的脚步做一个好人,并指出好人和最好的道德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律中,即选择自己成为好人,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好人。尽管赫勒探讨了现代道德和时代精神重建的可能性,指出了现代人的命运和责任,但她试图通过反省和规约自己达到自由的自律的道德理论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也或多或少浸透着一种政治悲观主义的伤感。但是无论如何,赫勒对现代性和现代世界道德状况的反思都是当今社会道德重建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性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及其丈夫费伦茨·费赫尔的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学理意义和人文价值.《后现代政治状况》一书是赫勒和费赫尔所撰写的系统研究现代性理论的著作.在书中,作者透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关系、现代性的道德状况及政治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及欧洲文化的现状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了现代社会的格局、现代性的逻辑机制以及现代性的时空观等问题,对现代社会的整体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杜红艳在2014年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撰文指出,布达佩斯学派是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一支,现代性是该学派的理论聚焦点。四位主要代表人物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如下:阿格妮丝·赫勒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推动力,但现代性在简化人的生活程序的同时也简化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她提出应以多元主义进行现代性的重建,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多元主义、视角主义的方法补充到现代社会,以维护多样性,防止统一性侵蚀人存在的意  相似文献   

5.
阿格妮丝·赫勒对道德理论的思考主要是在现代性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思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的相对主义状况。现代道德结构的变化、抽象道德规范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共存与冲突展现了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引发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困境,赫勒的道德理论针对的就是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并试图基于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状况的这种变化建立一种实践商谈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与现代性》一文中,赫勒从现代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存在的偶然境遇出发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归为如下论点:现代社会具有动态性、未来指向性、工业化和扩张趋势;现代社会是理性化和功能主义的;科学将取代宗教成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传统习俗和美德逐步丧失;某些价值或准则日益普遍化;创造与阐释的准则日趋消亡,对与正确的概念多元化。同时,她还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与其历史哲学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质疑。文章指出,赫勒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理解与质疑多为误读,并揭示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危机.本文认为,这一危机在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自由主义一方面要求国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基于个人自由的道德优先性反过来否定国家的道德正当性,甚至批判国家是一种道德的“恶”.但这样一来,国家就很难在道德上要求个人的真正服从.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危机,本文从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在早期现代兴起的主要动因,就是解决西方基督教世界内部的“神学政治问题”,也就是宗教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里将国家本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使它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为建构.在此基础上,霍布斯建构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国家观念.而洛克则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对国家的绝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捍卫个人自由相对于国家的道德优先性.卢梭和黑格尔一方面接受了霍布斯和洛克的现代性前提,另一方面试图消除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辩护.但是,这种辩护无论在现代自由主义,还是在左翼激进主义那里,都没有得到承认.本文的结论是,要想重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我们必须站在一种超出现代性的更高视野去反思现代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伦理规则的进一步细化,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中所诉求的个性道德这一词汇需要被进一步解析。厘清个性道德含义以及个性道德与道德个性、特性道德、道德相对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可以厘清和深化道德中的各个概念,实践上对于现代人如何生存以及怎样生存提供了引导,使现代人避免走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I present a theory of alienation that accounts for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with moral thinking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modern societies. On my account, alien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particular kind of atrophy of moral concepts and moral thinking that affect the ways individuals cognize and legitimate the social world and their place within it. Central to my argument is the thesis that modern forms of social integration—shaped by highly institutionalized, rationalized and hierarchical forms of social life—serve to constrain the moral‐ cognitive powers of subjects leading to a condition of alienation as moral atrophy. This state results from the withering of the subject's internal powers of moral reflection and an overriding predisposition to rely on external value schemas to make sense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I then present an analysis of alienated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social theory.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的社会化与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不仅在内容、结果、实质、动因和条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 ,而且在现时代个体的具体道德实践中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对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辩证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握现实的道德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但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提倡的以行动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文章最后从如何提升学生道德行动能力的角度对实施社会行动取向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15.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怀特海哲学既是一种科学哲学、宗教哲学、审美哲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怀特海的道德哲学深于对当代文明危机的反思,并力图为道德文明提供一种宇宙论支持。这种支持最核心的意蕴便是把道德直觉和科学直觉、宗教直觉及审美直觉整合为一种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李猛 《社会》2016,36(6):78-96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2,18(1):19-22
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它是多学科研究课题的交叉点 ,其核心是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潜能等要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依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成就 ,决非能力超然之结果 ,而是人格健全之杰作。因而 ,2 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准则当为“人格本位” ,而非“能力本位”。现代人格塑造应具有社会性、崇高性、坚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 ,在个体自身不懈努力的主观条件下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优良人格品质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 ,不同学术流派的形成往往是或主要是由于经济分析角度或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的裂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道德规范 ,不道德的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发展的美好前景主要并不在于经济学家个人的天赋 ,而完全取决于经济学同其他学科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合理地利用数学工具以及克服追赶潮流、追求时尚等传统弊端  相似文献   

20.
胡正强 《阅江学刊》2012,4(2):84-90
"非诚勿扰"栏目是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新派婚恋交友节目。该节目开播之始,围绕节目内容、道德取向、文化内涵等在各种媒体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极性评论。在节目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监督范畴的媒介批评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并以价值评判和理论鉴别的方式对该栏目的每个元素进行评说,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对大众传媒有效规制的作用,显示了媒介批评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