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陪父亲下棋     
“再来一盘,你怎么输给老爸了?”父亲高兴地主动摆棋。“老爹进步了呗!”我边整理棋盘边向母亲挤挤眼。、“老家伙身体恢复的好,脑子也灵活了,快赶上年轻人了。”母亲会心地笑了。“继续‘开战’,一会儿我慰劳冠军。”她进了厨房。  相似文献   

2.
圆子信箱     
说爱圆子:我是山西太原电专的一名女生。我非常喜欢本班的一位男生。他长相很好,个头挺高,走起路来很有风度,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上去是那样潇洒。我却很内向,也不漂亮。第一学期就在这种模模糊糊的状态中过去了。第二学期班里组织大家去春游,结果,他不小心从坡上滑了下去,摔得挺厉害。后来,听当时抬他下山去医院的同学讲,他伤得挺厉害,恐怕会落下什么后遗症。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悬空了,那种担忧是我第一次体验。直到学期末,听说他恢复得挺好,我才放了心。第二学年,他痊愈返校。一见到他,我的心狂跳不已。我发现,每次我…  相似文献   

3.
中国象棋是国宝,也是智慧的体操。不少人自幼是棋迷,中年为棋手,老来称专家。童明顺便是其中的一个。我和童君交往20多年了。在《长沙晚报》“棋坛”专栏,我作编辑,他当顾问。我们的交谈是棋,友谊也是棋。他是长沙人,1944年逃难到安江时才12岁。河边一家茶馆有人下棋,他跑去看,看得入迷还大胆评说。人皆惊异,便叫他上阵。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茶馆坐上一整天,也没人能赢他。回到长沙已是1948年,他帮家里做点小生意,有空便到火宫殿去看人下棋,看得手痒就找人对弃。长沙当时有高手“南周”(周还龄)、“北柳”(柳秀贤),他—…  相似文献   

4.
杨保成 《当代老年》2007,(11):27-27
1950年秋,一天下午,毛泽东主席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去他中南海住处面谈。邵、傅二人准时到达。入座之后,邵力子发现毛主席的书桌上放满了文房四宝,并从墨迹未干的纸幅那边飘来阵阵墨香。便问道:“主席正在写字?”这时,毛主席神秘地一笑:“是呵,我刚才做了一个谜,想请先生给解一下。”边说边站了起来,将宣纸拿起来递了过去。顿时,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治淮”展现在邵力子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老舍素以“边饮茶、边写作”而著称于世。夫人胡絮青曾回忆说,早在济南、青岛和重庆时期,他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常住北京后更是嗜茶如命。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等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了”,可以说饮茶与老舍先生的生命水乳交融了。  相似文献   

6.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曼妙的大学故事:一位娟秀的姑娘收到了一位挺出色的年轻人的求受信。但她对他只是一般的好感.并不爱他,怎么回复他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呢?她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几位同学凑在一起闲聊爱憎、婚姻,他也坐在不远处,于是她趁机大声说:“人们说‘一见钟情’,我看以一见赌一生的幸福,未免大孤注一掷!不过,如果将来有人向我求爱,我喜欢的,我会在王天之内答复他,超过三天,就是不同意……”后来,他放弃了对她的追求,可是他增添了对她的敬重。雨果有句话:“爱人者不被人爱是不幸的。”话虽如此,但…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在一条只能过一个人的过道上,他迎面遇到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意见的批评家。 这位批评家大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 “而我则恰恰相反!”歌德边说边微笑着让在一旁。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的一天,在天津市东北角新华书店二 楼,一位女士正在全神贯注地翻看一本名 叫《心里的豁口》的书,她丈夫轻轻走到 她的身边问:“看什么书呢?这么专心?”那位漂亮的女士指着书名对丈夫说:“陈仲舜出书了,一套六本。这是其中一本。”他丈夫说:“他出的书咱可得看看,你等着,我去买一套。”妻子听了,冲着丈夫会心地一笑。当时正在买书的我,把这个镜头看个满眼。在一次聚会中,我将这事讲给陈仲舜教授听。他笑着说:“在天津几百万人口中,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是我,我就很满足了,这…  相似文献   

9.
不满和不甘     
清总是向我抱怨她的婚姻,有一次,给她抱怨烦了,我忍不住说:“既然你对他那么不满,干脆分开算了!”        她一仰头,说:“你以为我没想过呀?告诉你,我想过100次了!就是现在没有合适的。如果有,我早就和他离了!”        我惊讶地看看她,像不认识似的。        她并没注意我,继续往下说:“以前,不忍心和他离,现在,又担心自己条件不好。你说,我现在的条件,能不能找到比他好的?”        我有些气恼地说:“你脑子进水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清反驳我说:“这想…  相似文献   

10.
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看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一些例子,又借给他《三月风》,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相似文献   

11.
王洪武 《老年世界》2007,(22):21-21
星期天,我去老家探亲,在镇上巧遇昔日老领导张明老人。他两只手握6只铁球正悠闲地边走边玩着。这些球非常大,只只都像大铅球。我问老人家多大年纪,他笑笑:“小哩,才89岁!”我又问这些球有多重,他说“原来每只有3斤1两,现在磨掉了八九钱。”“膀子酸吗?”“酸什么?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2.
最早知道“深沉”这个词儿,是在王朔的小说里。单立人对着他那群狐朋狗友,煞有介事地为自己怪异的行为辩护:我不该深沉,不想深沉,但我还是深沉了。一个词儿竟能让人感到无可奈何,那时我就想,“深沉”这个词儿挺有意思的啊。 更有意思的事儿发生在后来。 王志文把嚼剩下的口香糖吐在一个记者的名片上时,正赶上媒体全没多少好米下锅,普通的口香糖愣被炒成了杀伤力极强的 “飞毛腿”。媒体上是这样描述 “口香糖事件”的: 《齐鲁晚报》的一名记者想采访正在拍戏的王志文,赶上王志文没空儿,就递上张名片一边候着去了。王志文停拍的…  相似文献   

13.
6月21日,我们U3U4一行十人去四明山旅行。团队名单中有一个我们陌生的名字:赵烟侠,什么观鸟协会的。早上,我赶到人民广场集合地时,维尼和一个陌生的男的已经到了。陌生人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绍:“赵烟侠。”我点点头。我想问问他:“你是爱鸟协会的?”我的矜持使我再一次失去了机会,维尼已经先问了:“你是养鸟协会的?”他纠正道:“观鸟的协会。”我好奇地问他:“你们为什么不吃鸟?是真的不想吃,还是规定不许吃?”他说:“不吃,也默认不许吃。”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宫     
《老年人》1996,(12)
文化宫某科长下乡,去一所小学给学生作报告。他上台就说:“今天就国际国内形势谈五个问题。”讲了10来分钟,头冒大汗,言语支吾。这时,校外公路边有辆汽车鸣笛,他一声惊叹:“糟了,今天县里还有个会议要我主持,接我的汽车来了。”校长出去看了看,回来说:“那是...  相似文献   

15.
抚河边的桃树刘国芳他非常爱那女孩,总怕失去她。他们在一起时,他总这样问女孩:“你不会离开我吧?”女孩无数次回答他说,“不会。”但有一次女孩没这样回答他,女孩想逗逗他,所以跟他说:“如果我离开你,你会怎么样?”他明知女孩在开玩笑,但他还是认真地回答女孩...  相似文献   

16.
上学时,我有一位同学,为人很实在,就是有个小毛病:即使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的事,也非要别人帮他。我在他下铺,因而成了他的“小支使”,不是让我拿这个,就是让我拿那个。心里不乐意吧,又碍于兄弟情面,不好意思驳他,反正也是举手之劳。可其他同学看不过去了,就商量着改改他这个毛病。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情,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人每天“支使”他一次,但又不露痕迹。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他再也不让我们拿这拿那了,而我们也不再“支使”他了。可见,人际交往中,有很多事让你碍于情面难以拒绝。尤其对朋友、同事,往往因…  相似文献   

17.
承诺     
硫酸厂的一个贮酸罐因为腐蚀严重,出现渗漏。这样的渗漏以前发生过多次,都由焊工处理。但这次却有些严重,因为罐中有大量的硫酸,酸液已从流状变成了射状。只有把硫酸排到另一个罐中,才能化险为夷。年轻的班长取过铁扳、防酸衣就准备动手。他却阻止了班长,说:“还是我来吧,上次就是我处理的。”    班长想想也对,他是老工人了,有经验,于是对他说:“你和我一起去吧。”    他说:“还是一个人去好,要死也只死一个。我死了,你们可得照顾我家。”    这话不吉利。班员们说:“这种时候千万别说这样的话。”他笑笑,慢…  相似文献   

18.
与孙儿对弈     
本人不擅棋事,偶尔下一回那“豆腐棋”,从不敢对外。 不过与孙儿对弈那倒是常有的事。从孙儿上幼儿园那时起,我俩就常常纹秤对坐了。那时间我仍在上班,但每个星期天总要和他杀上一两回。小家伙特别机灵,但凡看到我坐下来与他爸妈闲谈聊天,就知道爷爷这会儿有时间了,瞅准机会马上搬出棋板拿出棋子来让我就范。日子久了,还真的上了棋瘾,哪怕只有一次未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噘着个小嘴,不再理你了。  相似文献   

19.
朋友小俞,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公司做事,一直听说他很忙,所以见面的机会很少,朋友们说他一天到晚几乎都有活动,似乎是那家公司年轻人当中“混”得不错的一个,而他自己也感觉不错。近日,老朋友有一次聚会,我也碰到了他,多日不见自然要问及近况,出人意料的是,他竟长叹一声道:“没劲!”吃惊之余,不由我不细问其由了,然而听罢其由,我却恍然于这个“没劲”之中了,原来小俞还是没有走出人际交往的童稚世界啊!事情是这样的,小俞从进了这家公司以后,便想到一定要在公司里把人际关系搞好了,他认识到:只有搞好了这方面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20.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