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亚太经社会国家人口的国内迁移 亚太经社会(ESCAP)各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如该地区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迁移形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尼泊尔及菲律宾是大不一样的,而南亚和东亚各大国家面临的迁移问题与太平洋地区小国面临的问题又大相径庭。但整个地区又有它的共同之处,即人口迁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在大多数国家是受到宪法保护的。各国政府也正在考虑应对目前的人口流动采取什么措施,以及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鼓励或分散移民的同时,尽可能使人口迁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相似文献   

3.
<正> 政府如何使用农业剩余在发展中国家间因体制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50年代以来的中国,如何使用农业的剩余又直接和人口城市化政策联系起来。本文试从分析1984年以前的体制下的农业政策入手,分析人为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政策形成的基础,并且讨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人口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的进展和所遇到的深层障碍以及所面临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1983年9—10月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考察团先后到西德、意大利、南斯拉夫和泰国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进行了四十二天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了解了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使我们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问题有了某些新的认识。现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1.四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情况。上述四个国家中以西德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据西德朋友介绍,西德的城市化是从1800年开始的。到1870年,城市人口已占三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西德几乎全国都城市化了,全国没有纯农村型的居民点,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5%,而且都是有技术的,使用机器耕作的现代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同工厂工人和其他非农业职业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但西德仍然有农村地区这个概念,这是指那些在该地区没有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00人、农田森林较多  相似文献   

5.
李炜 《人口学刊》2005,(5):49-54
俄罗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和中国的一个重要邻国,在世界性的经济联系和人口流动背景下,出现了被称为“西方的漂移”以及吸纳被迫移民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外迁与内迁移民潮双向涌动的趋势。移民成为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使处在人口负增长阴影下的俄罗斯国家的移民政策在当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尤显迫切和重要。中国作为世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俄罗斯移民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贾静 《人口学刊》2018,(6):86-97
墨西哥许多研究证明工业化的空间发展与人口聚集有密切关系,然而与人口分散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聚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人口分散出现端倪。就此现象,墨西哥学者持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迁移模式的改变源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福特主义工业化模式到弹性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在新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种城市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城市体系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墨西哥50年代起人口聚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墨西哥的城市化已经进入集中分散时期,到达级差城市化的阶段。因此,大城市的人口出现分散,逐步迁移到中小城市,是级差城市化中的第三阶段。本文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分散化"政策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得出结论是墨西哥城的分散化发展模式,通过行政资源、产业和服务的均衡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变化,削弱了主要大城市的"资源中心"地位。国家对于中小城市在食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等值化分布,缓解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通过研究疏散化战略及其发展理念对墨西哥近几十年来城市政策的影响,以期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及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口迁移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研究和人口生育率、死亡率的研究,构成人口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活动与城市化过程更是有关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迁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及个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迁移活动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经济  相似文献   

8.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表现为:第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成为移民主流;第二,虽然移民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劳动型移民是移民主体。这些过程反映了社会不断向着现代性的方向发展。社会的现代性是全球化和个体化的双重过程。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结构性链条,这些结构性链条以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以及制度要素为主要的纽带促进着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个体化过程具有的鲜明的个人主义取向正全面地取代传统社会的集体主义取向,时空重组和各种抽离化机制为国际人口迁移打开了新的社会空间。移民网络具有的社会资本的特征推动民间社会源源不断的迁移浪潮。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蕴藏着各种危机与挑战,并建构着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迁移弹性与劳动市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移行,中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控制政策逐步缓和,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移民对迁移的选择的自由度都逐步增大,人口迁移日将显示出“市场经济化”的特色。一般说来,迁移人口大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的迁移又几乎都与劳动就业相关,所以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日趋活跃、渐呈“市场经济化”的人口迁移,没有相适应的劳动市场,“市场经济化”的转变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关系,通过对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迁移收入弹性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市场的类型、特征及其转变。 1.人口迁移收入弹性与劳动市场类型的一般关系 (1)人口迁移弹性的含义 如果把人口迁移量看做是被说明变量,把影响人口迁移量变化的因素看做是说明变量,那么人口迁移弹性就是指人口迁移量的相对变动对影响其发生的某一说明变量相对变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反映程度,其定义式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研究着重探讨未来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领域。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领域应在:人口迁移、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的定量分析与评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乡-城迁移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设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受害迁移预案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和聚集方面,因为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农民在劳动就业、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诸方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农村人口伴随工业化进程向城镇迁移和集聚的结果。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与集聚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我国,除工业化进程这一基本因素以外,国家政策对人口的迁移、集聚和城市化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必须研究影响人口迁移与集聚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视角下移民问题研究:理论发展与欧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叶青 《西北人口》2011,32(3):88-9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走向统一的欧盟还是正在加速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轨道的中国,都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引起广泛的学术界讨论。已有的研究对人口迁移的动因、方向、迁移的人口学特征、劳动力市场重组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而关于迁移人口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还较少。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关于人口迁移与社会排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内部迁移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欧盟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移民危机的产生;第二部分提出迁移背景下的社会排斥问题;第三部分从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了迁移人口社会排斥的机制与特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迁移量的分布、长三角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对区内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流向形态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黑龙江省人口分布及科学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分布状况既是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标志,又是以往产业布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科学引导人口分布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活动,也是实现统筹发展、均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口相对集中,边境地区人口总量少且分布相对分散,林区人口呈减少趋势。结合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对目前人口分布按人口发展功能区进行分类。提出利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人口集聚、延长天保工程时限、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恢复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西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生 《人口研究》2003,27(3):54-60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特征 ,但纵观江西发展 2 0年 ,已不难看出江西城市发展尚存在主观战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按照人口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江西省新世纪初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应立足实际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口迁移的要求 ,逐步形成以城市密集区 ,大中城市吸收人口为主 ,小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吸收人口为辅的人口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段跃芳 《西北人口》2011,32(2):75-82
从总体上看.目前发展中国家非自愿移民政策不能适应非自愿移民实践活动的需要,存在着缺乏正式的国家移民政策体系、系统全面的移民安置计划、权威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以及健全的工程效益分享机制和移民参与机制等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改进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的积极态势。并且在建立与完善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提高移民计划实施能力方面正在作出努力。同时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非自愿移民政策重构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完善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改进非自愿移民安置效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