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改变“人走茶凉”的现状?依我看,除了 对在职人员加强“尊老敬老”的教育外,还有个 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离退休老同志要以“热” 对“凉”。这样,“凉”就会“热”起来的。 何以见得?有例为证。 某供销社有个老干部,前几年他刚一离休, 就觉得“茶”变“凉”了。他发过牢骚,提过意见。  相似文献   

2.
"很有……"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3.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记得高中时,曾和几个酷爱“咬文嚼字”的同学合编过一本小词典,专门纠正同学们对成语的误读。比如“无独有偶”专指坏事成双,是贬义词,不能乱用;再比如“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而是指天渐渐转凉。然而,很多人说:“这些词语都没人用啦,偶尔搞错也没关系,你们何必较真呢?”  相似文献   

5.
在楚简文献中,“虖”、“[虎口]”、“[虍壬]”皆既可用作实词,又可用作虚词。用作实词时,三字各不相同;用作虚词时,三字有同有异。“库”、“吝”在楚简之前的文献中即已出现,后世也有传承;而“妻”仅存现于以楚简为主的战国出土文献中。三字在与楚简同时地出现的传世文献中未见,系后世更改所致。  相似文献   

6.
when和which在英语学习中有多种意义的解释,when除了用作名词或代词外,通常被用作疑问代词或关系副词,译为“什么时候”或“当……时候”,“尽管”或“虽然”,“既然”,“由于”或“因为”,“一旦”,“如果”,“正当”,“每当”,“当……之后”,wich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可据上下译为“从而”,“但是”,“因为”等表示汉语中的状语,本对when和which特殊的用法和翻译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有”字有一种无定代词用法,它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前,在表示“存在”义之外,还有称代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物或事的意义。“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可在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加以证明。在语义层面,可通过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以对文印证,以异文印证这3种手段来证明。在语法层面,可主要通过以“有﹢动”结构式与动词“有”字的4种结构式“有﹢名﹢动”“有﹢动﹢者”“有﹢所﹢动”“有﹢所﹢介﹢动”及其转换式、等义式的比照来证明。经比照可知,“有”还表示名词的意义,证明“有”是无定代词。  相似文献   

9.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依据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总结出各自管理理论的精神实质。根据现代管理环境对管理的要求 ,分析评价了这些精神实质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指出“回到泰罗去”,“重新认识法约尔”,“韦伯热”等“古典热”现象的本质是将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管理理论的精神实质扬弃地应用于现代管理中  相似文献   

12.
作家历来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耐人寻味的佳作 ,是因为他们用词考究 ,生动准确 ,特别是极富感染力的动词的运用。英语也不例外 ,英美作家他们善于根据典型环境 ,通过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来表现典型人物的动作 ,从而达到刻划典型人物性格的目的。本文拟就英美作家描写人物和事物最常见的几个动词做尝试性的窥探。一、各种姿态的“笑”人因情绪或性格不同 ,“笑”的姿态也会有差别。光有“smile”或“laugh”无法表达这种差别 ,文学家们能从词汇花园里采集到最美的花朵 ,而使文章妙笔生花。如 :1、Histormentorssetofftowards…  相似文献   

13.
黄义正 《阅读与作文》2008,(1):31-31,42
小学生写日记,常常有忽冷忽热的毛病:“热”时,每天一则;“冷”时,整个星期都“忘记”写了。追究根源,他们常常说不是忘记了,而是没有材料写了。这也确实,要他们坚持天天写日记,就要教给他们应付“没有材料时”的一些方法。“目标日记”就是针对这个而提的。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目标日记”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透视国学热     
《21世纪》2010,(11):8-11
“国学热”,曾兴起于20世纪初,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本世纪以来大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这一切都说明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15.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文化翻身”的过程。而“新民歌”的生产方式、创作主体对“解放”的短视以及意识形态的伦理诉求,则是规限“工农”实现真正“文化翻身”的显性或隐蔽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持续多年的“西方文论热”使国内人文学界实现了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学术的接轨。至少取得三方面的收获:认识范式的转型、认识假设的改变和认识(批评)方法的更新。然而,随着这一理论热以及后来又时兴了一阵的文化研究热的消退,国内文论研究目前已陷入一个备受冷落的困境。在西方,“理论热”因自身的原因同样消退了,但理论界并不因此而寂寞,他们正在对过去20多年的“理论热”进行反思。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应该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应该摆脱别人提问、而我们跟在后面进行思考那样一个蹒跚学步的阶段。我们或可作出三个选择:返回经典,深化实践,该放手则放手。唯其如此,方可把我们的文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给”和“与”的语用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红楼梦》中含“给”或含“与”的句子,发现“给”和“与”两字有大量重叠的义项,理论上可以替换使用,但“给”和“与”在数量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语域的角度来说,它们分别是口语和书面语语体。从人物使用“给”或“与”的情况来看,就能区分出他们所处的社会集团,反映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6):53-53
当一句有着两种截然相反释义、大家又都“知其一,少知其二”的词语出现在名人口中.且用的又是“少为人知”的释义.便会有“热闹”了。不少人知道.典籍对“七月流火”的注释是“天要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新民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于是媒体一片哗然——“纪校长及人大的名字已与‘国学’捆个结实”,  相似文献   

20.
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使用了大量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或选自不同时代的作品,或源于不同地域的作者,因而作品也就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语言成分,其来源与成分相当复杂。过去有学者往往一概将其视作吴语,这是不正确的。此文考释了作品中的十个俗语词,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拟话本小说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