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2.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3.
一、文学的现代意识并不意味着对原有理论一概否定 改革开放的时代张力造成了文学自身的激烈震荡,带来了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的全方位跃动。“现代意识”作为最响亮的主体口号,由创作闯向理论,又撞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时间,“第二代诗人”、“第五代诗群”、“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寻根派”、“写意派”……新潮如涌,朝夕更替;“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自律性”、“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自我表现”、“淡化政治”、“淡化人物”、“直觉创造”、“同生活保持距离”、“文化反思”、“多位观照“、“突破”、“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5.
《列子》在用词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不少口语词。对“播迁”、“放生”、“附(抚)膺”、“孩抱”、“积年”、“解颜”、“居产”、“难色”、“穷毒”、“邻居”、“呻呼”、“施为”、“晓悟”、“意虑”、“稚齿”、“经涉”等16个中古时期的新兴词语进行考察,结果证明《列子》成书于东汉以降、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6.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烧”、“擐”、“鬻”、“■”、“■”、“欶”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农”、“趮”、“■”、“■”、“■”、“■”、“■”、“懑”、“淖”、“■”、“劷”、“豧”、“■”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对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念,必须强化“学习”、“阵地”、“素质”、“基层”的意识,必须做到要有“公仆本色”、“民主作风”、“富民责任”、“奉献精神”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渐进”、“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美学“意象”论是一个文化与哲学意蕴的范畴,经历了“物象”、“法象”、“形象”、“意象”、“兴象”、“气象”、“境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其本体是“道”,构成形态是“天人合一”,认知基础是“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审美心理与观照方式是“玄鉴”、“神思”。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型文摘刊物,集全国三百余种文科学报之精华,学科齐全,内容丰富,辟有“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首次文摘”、“学术综述”、“学术纵横”、“争鸣篇”、“文史考辨”、“学术卡片”、“学术动态”、“国外学术信息”等栏目,摘录具有新观点、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文章,同时反映各学科学术讨论的动态。从一九八七年起,还将特别重视摘登探讨现实问题的理论文章,为读者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学术信息。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表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有“在”、“到”、“于”、“打”、“向”、“自”、“从”、“往”、“至”、“望”、“朝”、“比及”等12个。这些介词的一些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更多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而由别的介词承担了。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语言中一般词汇里的新词则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包罗人世百态的万花筒。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湃。现代汉语词汇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那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而且许多新词已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工薪族”,“打的”,乘“中巴”,吃“快餐”,唱“卡拉OK”,到“收银台”处“买单”;“炒股”、“按揭”、‘贷款”、“网络化”、“电脑”、“下岗”、“再就业”、“跳槽”、“咖啡屋”、“透明度”、“跳楼货”、“在甩卖”、“发烧友”等等。现已流行的这些…  相似文献   

13.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关于风格的见解.他在评论古今画家作品的时候,曾经提出“新奇”①、“清新”②、“清妍”③、“清雄奇富”④、“天全”⑤、“自然”⑥、“雄深”⑦、“雄妍”⑧、“雄放”⑨、“豪放”⑩,以及“轶妙”⑾、“神俊”⑿、“神妙”⒀等等概念,无疑,这些都是苏轼的审美观点,他凭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孔子"为政先礼"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一、 “踵”的注释的质疑。 《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踵,追逐”。注释不准确。 1、查字典,本意是“脚后跟”,形声字。没有“逐”的意项。 2、前文有“蹑”、“登”,可想“踵”与它们之间不是同义定是近义了,可谓互文。 3、先是“蹑”,“继”而“登”、“近”来“踵”。这“踵”字无论引伸还是本义都不会与“追逐”不相“径庭”。 因此,“踵”在这里应理解为“登”、“踏”、“踩”,为体现文意贯通和用词准确、词语丰富,应注为“踏”,或“征服”。 二、“镂”的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旅”、“拌”、“科”、“远”、“(■)”、“(■)”、“(■)”、“捾”、“(■)”、“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实词的语法特征比较明显,结合能力比较固定,只具有一种词性。“同志”、“拷贝”、“元素”、“粒子”一类词表示事物概念,是名词;“说”、“听”、“知道”、“遇见”一类词表示动作行为概念,是动词;“淳朴”、“浪漫”、“笔直”、“白生生”一类词表示性质状态概念,是形容词;“一个人”的“个”,“去一趟”的“趟”,这类词表示单位概念,是量词。  相似文献   

19.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再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攮”、“削”、“摷”、“扚”、“踒”、“縻”、“解”、“褪”、“瘝”、“煍”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扚”、“沰”、“(■)”、“揌”、“(■)”、“(■)”、“荡”、“顉”、“(■)”、“矕”、“趣”、“(■)”、“渻”、“(■)”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