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半工半耕”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家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在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家庭和村庄是农民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村庄与市场共同定义了转型时期的农民生活逻辑。贵州农村农民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降低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动力,从而孕育了维持型家庭的形态。具体而言,维持性家庭的形成主要源于“半工”与“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积累方式和即时性消费主导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农民家庭在整体上呈现出“低收入、高消费、低积累”的状态,家庭积累能力不足,家庭发展能力较弱。维持型家庭是贫困文化的结构基础。维持型家庭观与无压力的村庄社会阻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它不仅消解了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动力,而且稀释了市场化的压力。基于此,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于重塑家庭再生产的目标,激活和释放家庭发展能力,打破贫困再生产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3.
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在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家庭和村庄是农民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村庄与市场共同定义了转型时期的农民生活逻辑。贵州农村农民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降低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动力,从而孕育了维持型家庭的形态。具体而言,维持性家庭的形成主要源于“半工”与“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积累方式和即时性消费主导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农民家庭在整体上呈现出“低收入、高消费、低积累”的状态,家庭积累能力不足,家庭发展能力较弱。维持型家庭是贫困文化的结构基础。维持型家庭观与无压力的村庄社会阻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它不仅消解了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动力,而且稀释了市场化的压力。基于此,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于重塑家庭再生产的目标,激活和释放家庭发展能力,打破贫困再生产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4.
“人的城市化”研究,应当超越单一的城市视角,发现农村,扩展城市化研究的农村视角。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的农户分化为脱离土地阶层、半工半耕阶层和贫弱阶层,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工作生活需求、婚姻挤压和教育竞争等成为推动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农民城市化方式是农民家庭有主体性的策略选择,呈现出主动脱离型、动态调整型、被动跟随型等农民城市化的基本类型。农民主体性的“渐进城市化”模式是建立在“半工半耕”家庭生计模式和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之上的。实现“人的城市化”战略目标,应当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推动农民进城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返乡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已故的华山先生在《关于宋代的客户问题》一文中说:“唐代的客户不全是佃户,而宋代的佃户,则不完全是佃户。佃户之为佃耕农民似为极明白之事,但其实不尽然。宋代官田有时组织为营田或官庄,而有时则整批出租,而佃耕官田的绝大多数是豪强大  相似文献   

7.
家庭发展能力: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鄂西农村与华北农村的差异出发,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探讨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有效基础。鄂西农村相对薄弱的半工与半耕、低度的代际合力以及有限的人生任务,与华北农村相对充分的半工与半耕、紧密的代际关联以及近乎无限的人生任务存在鲜明差异,最终体现为家庭发展能力的差异。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不同,农民家庭可以大致划分为发展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救助型家庭等三种类型。农民家庭的“分类治理”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家庭政策落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学视野里,市场风险是在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现代变迁中被问题化的。这个变迁过程是市场的两个基本含义“规则”与“场所”从统一到分离的过程,市场“规则”与“场所”的分离使得市场风险成为现代市场制度的内在因素。中国农民所处市场的“规则”与“场所”的分离是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中逐渐实现的;从那时起,中国农民开始承受现代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 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11.
孙犁的书房     
杨栋 《社区》2014,(2):6-7
孙犁先生生前,我访问过两次他的书房,他的书房名为“耕堂”,其实是很简朴的。许多大名家的书房,都曾以“堂”作书斋名号,王国维称“观堂”,周作人称“知堂”,郭沫若称“鼎堂”,丰子恺称“缘缘堂”,冯友兰称“三松堂”,孙犁先生则自己称为“耕堂”,我想这也是一种不忘根本之意,犁是农具,耕是农活,先生出身农家,“臣本布衣”,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冶的经济结构。 由此,这也使得农村中发育形成了一个以“半工半耕冶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农村中间阶层。 这一规模庞大的中间阶层将趋向何种阶级状态,应如何理解其分化路径及阶级属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约束下,农村中间阶层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动,更与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及配置方式相关,即人口分化构成为这一阶层分化的基本机制。 这也是黄宗智先生所指称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悖论社会形态冶的基本生成机制。 农民家庭的人口分化模式,意味着我国农民的分化路径既非沿着欧美发达社会中产化的职业分层模式演变,也非沿着马克思主义传统下农民的无产化模式演进。由此,所形成的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也构成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运动规律出发,认为农民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个耕(或租)种小块私有土地的、进行家庭手工操作为主的自耕农或佃农群体,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被统治的阶级。农民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或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步伐,会逐渐走向消亡。农民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痛苦,无产阶级政党既不应当加速农民的消亡,更不应当阻止农民的消亡。这些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民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农民对此十分欢迎。政府应加强服务职能,努力办好四件事。一是帮助解决“到底种什么”的问题。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农民心里没有底,政府的职能是当好农民的引路人。为此,首先要分析市场行情,搞好科学论证,选准调整方向,及时为农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村社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3种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实证调研分析,揭示了3类集中居住模式的困境乃是政府、资本与农民需求之间的背离所致。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更为宏观和根本的制约因素则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和庭院的多重功能。在此背景下,只有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成本共担、因地制宜"的"政府+村社"集中居住建设模式,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住房需求,进而促进农村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农村发展战略的实践可以发现,由国家政治约束所决定的农民市场机会多寡和由农民个体能力与资源约束所决定的农民市场机会可自主利用程度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从农民市场机会利用角度看,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农民的市场机会经历了“市场机会关闭”“市场机会自发识别与普遍利用”和“市场机会难以识别与精英利用”等三个阶段。 未来适应推进乡村振兴之需要,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引导农业农村发展走向“市场机会创造与促进普遍与有效利用并重”阶段,致力于让更多的农民有效地利用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7.
(耦而耕)辨考耦耕非泛指二人结伴而耕,而是上古二人合作耕地的专称,即耗耕,由商代M(?)田发展而来,操作时二人一组,各执一耜,同步协调倒退着插土、起土、翻土.(?)辨考(?)本为用于农耕粹土整地的椎形木质农具,主要施于耕后播前;“(?)而不辍”句正见出耦耕时代耕(?)结合(?)在耕后的特点,不能解为播种以后的覆土护种.  相似文献   

18.
:侵耕是指宋夏双方逾越边界在对方土地上的武装耕作行为。西夏本身物质匮乏是其侵耕宋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 ,北宋边防力量的虚弱 ,西北边疆闲田旷土的大量存在 ,也是引起西夏侵耕宋土的因素。同时 ,宋出于在经济上打击西夏 ,也采用侵耕、扰耕的策略和行动。宋夏之间侵耕、扰耕的行为引起了宋夏关系的恶化。由于侵耕是一种暂时性的掠夺性行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市场” 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1、围绕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等,下同)生产形成的市场。2、围绕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生产形成的市场。3、农村地区的消费品市场。下面试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市场”进行描述。一、围绕农业生产形成的市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农业仍然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生产活动,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关于农民纯收入的调查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虽然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占整个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在递减,但…  相似文献   

20.
石兵 《社区》2014,(26):53-53
依山傍水,晴耕雨读,据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士子文人渴求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晴天时耕种以果腹,雨来时读书而悦心,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至雅至净的人生。据说,“晴耕雨读”这个词源于诸葛孔明的一句话,“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在我看来,这句话仍不足以解释晴耕雨读的深意,因为孔明的话语中仍然有着出仕言政的期待与憧憬,在他看来,“躬耕于陇中,寄傲于琴书”,似乎都是在“以待天时”,而这个天时并非待下雨时读书,而是寓意等待时机一展胸中抱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