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当前,化肥紧缺,价格又不断上涨,可一些农民在化肥施用中仍存在不少失误,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甚至使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将当前常用化肥施用中的失误及其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丰泉 《小康生活》1997,(9):24-25
当前不少农民在化肥的施用过程中仍存在着氮、磷、钾比例不协调,缺磷少钾现象比较突出,施用比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待改进和提高。(一)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化肥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因施肥配比不合理,施用的方式与时间不当,尤其是氮肥撒施或过量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而且污染了农业产品及地下水源.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化肥减量施用需要从宏观上掌握农户的决策逻辑。选择了12个能反映自然禀赋、投入要素和市场变化的指标,利用1999—2019年30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分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粮食种植面积占比、经营规模、可支配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等因素的提升能有效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灌溉水平、机械化使用、财政支农、预期生产价格和教育年限等因素却显著刺激了化肥施用;主要宏观因素对两大区域化肥施用量的作用方向完全一致,但南方地区化肥减量施用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提出了实现化肥减施与收入保障有机统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稻农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江流域6省678户稻农化肥施用数据,利用双对数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户化肥施用减量的有效路径,其中机械整田、机械插秧和田间管理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化肥过量施用量,但是统一育秧服务的减量作用不显著;农户参与技术培训、接受农技员技术指导和与亲朋邻居进行技术交流等技术推广方式也能够减少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但是通过媒体学习技术可能会增加化肥过量施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楚怀王的一生失误众多,其中给楚国带来巨大损失、导致楚国遽然衰落的失误概括起来主要有对待人才失误和对秦关系的失误两大方面。他的一系列失误不仅导致他本人最后客死秦国,而且直接导致楚国由大国强国垂直衰落为弱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2004—2011年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方法从农产品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2004—2011年间,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目标范围值;②在农产品层面,化肥利用效率下降是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增加的主导因素,农产品结构调整虽然起到了减缓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作用,但影响较为有限;③在区域层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肥利用效率变动共同推动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且化肥利用效率贡献率明显高于结构调整贡献率。可见,改善和推广节肥增效技术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化肥施用强度降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化肥施用强度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1997—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经济水平、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经济水平、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直接影响化肥施用强度,地区经济水平对化肥施用强度的贡献最大;邻接省份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效应会引起本省农业结构调整,但是邻接省份种植结构调整的示范效应会引起本省种植业结构的反向调整,导致间接效应为正;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对化肥施用强度有负向直接影响但并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化肥替代技术推广,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时不仅要关注区域内影响因素,还需考虑省际间邻接区域经济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乡村人口密度等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饭不香、果不甜、菜没味”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化肥的副作用。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传统农业生产依靠农家肥,现代农业生产更多地依赖化肥。化肥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而带来的恶果。过多施用某种化肥或施用方法不当,就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状,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平衡,造成农作物产量品质下降。粮食、瓜果、蔬菜中的化肥残留过量,不仅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在人体中长期积累还会引起疾病。怎样科学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9.
1996年以来,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稻谷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逐步实现脱钩,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变为强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而小麦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最不理想;1996年以来,在不同稻谷品种中,中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向稳定的弱脱钩,而早籼稻、晚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状态还需进一步检验,粳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2016~2018年间,不管是稻谷还是小麦抑或是玉米,在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主产省份表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而有些主产省份却表现出强负脱钩的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朱光喜 《小康生活》1998,(11):13-13
肥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既表现在施肥量的多少,更表现在施肥方法是否得当。经济施肥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一)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化肥效益。化肥、有机肥搭配施用、较单施化肥,每公斤纯氮要多增产小麦2~3公斤。单纯施化肥的高产麦田虽然也不少,但因化肥使用量过多,经济效益低,而且易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苏2006-2014年13市77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化肥施用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化肥施用强度下降主要由效率变动驱动,其累计驱动效应达127.85%,种植结构调整反而制约了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累计驱动效应为-27.85%;效率变化驱动的化肥施用强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江苏化肥施用强度正处于“倒U型”的下降治理阶段;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生物有机肥替代。因此,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粪便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农户化肥施用低效率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利用4省577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基于SFA方法的单一投入要素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对我国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农户的平均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仅为0.35,存在很大的节肥空间;户主年龄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技术效率都起到了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耕地细碎化、劳动力外出务工却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户主受教育年限、种粮补贴和水稻商品化尽管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无助于其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成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文章采用1983-2010年的数据,运用比较法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57%的速度增长,是粮食增速的3.52倍;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用以年均1.58%的速度降低;粮食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加0.3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增加1.74个百分点。最后,针对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绿色化转型与务农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紧密关联。回流农民工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户绿色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强度,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机械化施肥和农地规模扩大两条路径实现化肥的减量施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绿色化经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能显著降低化肥的施用;农民工回流与化肥施用之间的关系还受农作物种植类型的影响,农民工回流对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化肥减量效应更加明显。由此认为,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应重视异质性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的自我演化和自我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化学肥料的输入及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将舶来肥料与中国传统有机肥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中国社会关于化肥优劣利弊的激烈争论。人们或以传统天然肥料作参照,强调化肥本身的优点,支持化肥的施用与推广;或指出化肥的各种弊端,反对化肥的销售和施用;或认为化肥对农业发展有益,而化肥进口却会造成财政漏卮,提倡中国自造化肥。这场持续近20年的肥料论战,促进了中国人对于化肥与有机肥的认识、管理和利用,推动了中国近代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也体现出近代农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言论和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倡导化肥的合理使用,保护农业生态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省538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在测算农户家庭经济地位指数的基础上,以化肥和农药的减量施用为例代表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运用逐步回归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中介作用检验方法,分析了农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价值感知的中介作用及其在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过程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地位对其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农户价值感知在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中具有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两类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中存在差异;在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中,农户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均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在农药减量施用行为中,农户利己价值观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而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化肥对农业生产具有增加作物产量和造成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由作物种类、单位产量等差异形成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也有所不同.为此,对已有化肥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将作物分为粮食、油料、棉花、糖料和蔬菜五大类型,根据五大类作物实际产量模拟回归计算其理论产值,依据各大类作物的不同需氮系数和种植面积权重,研究我国1980—2018年化肥施用动态环境安全阈值;进而测算动态化肥环境风险指数.结论表明我国化肥施用的环境安全阈值和环境风险指数在时间上动态变化,五大类作物间差异较显著.为我国化肥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一种动态、科学的实践方法,也为更好地控制化肥施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布局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呈现新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呈波动上升,农业要素和水耗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农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需协同发展,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内陆开放港口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需要提高发展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降低投入产出比,控制化肥、农药等污染。工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方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苗肥此期追施的肥料以磷、氮为主,追施磷酸二铵最适宜,亩可追施10—15千克;或者穴浇、沟浇磷酸二铵溶液,可穴浇1千克溶液;沟浇也是用桶或壶浇,亩浇800千克左右,浇水后覆土。化肥液的浓度为1—2%为宜,浓度过高会造成烧根。伸蔓肥西瓜5片叶后进入伸蔓期,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对肥料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都在增加。为了促进植株迅速生长,扩大叶面积,要及时追肥浇水。育苗移栽的追肥量可适当多一些,亩施硫酸铵或尿素20—25千克;施用腐熟的饼肥时,要在离植株15—20厘米处挖一半圆形的沟,沟深15厘米,将饼肥施入后盖土,亩施饼肥10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多维视角下构建农户施肥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6省2132份农户调查数据,在考虑农户异质性和施肥多样性的基础上采用多项Logistic模型和基于遗传算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农户施肥行为。结果表明:(1)经济性越强,农户越倾向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认知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户有机肥施用,社会规范的强化促进了农户施用农家肥;(2)经济性、认知和社会规范均能合理解释农户施肥行为,不同学科理论分歧的表象掩盖了其互补的实质;(3)农户具有异质性,家庭年收入较高时,经济性的提高使农户更倾向施用农家肥,反之,经济性的提高使农户更倾向施用化肥;家庭以农业收入为主时,经济性的提高促进了农户化肥和农家肥施用,反之,经济性对农户施肥行为无影响;在家庭年收入较低或以农业收入为主时,风险规避促使农户混合施肥。因此,对农户施肥行为的研究应结合中国农村具体语境,考虑农户施肥行为的多维属性;农业环境治理应兼顾农户异质性,分类施策以提高政策精度;通过提高农户认知、强化农村社会规范、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拓宽农户收入渠道等促进农户有机肥施用,降低化肥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