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2.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炎帝族起源于渭水上游,周族也起源于渭水上游。炎帝后裔姜姓氏族伴随了周族的整个历史过程。姬姓的周族与姜姓的炎帝后裔以联姻的形式结盟,这种联盟广泛而持久。周族的起源与姜姓密不可分;周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姜姓的帮助;周族政权离不了姜姓的支撑;周族的最终灭亡也是由姜姓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西夏归明族帐数量很多,其中有党项的蕃部族帐(包括党项、西夏的职官),也有西夏政权统辖下的其他民族的蕃部族帐,这些归明族帐大多被安置在宋夏沿边地区。考证西夏归明族帐对于研究宋夏关系以及宋夏沿边人口的分布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炎黄称谓最初可能为氏族中杰出的族长人物名字,进而成为部族集群之血缘和精神的宗主神,最终发展成为部族集群的称谓.炎黄早期诞生、发展、迁徒的空间,是今之渭水与泾水流域,这是可以得到文献与考古资料互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距今8000多年至距今5000多年的"农业革命"时代应为炎黄时代.  相似文献   

6.
乙、初唐洱海部族的社会生活 西汉以来的纪录,洱海区域散为部族,没有联合为一体的组织。到蜀汉时期,虽成立云南郡,有较大的部族组织,也还没有成为整个区的部族联结,其所以如此,当由于原住着的昆明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后来有哀牢和僰人迁来,建成部族,各以族属自成区域,没有进步到各族属统一联合的组织。这种情形,直至初唐时期如此。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我"有三种含义,第一人称自称;适宜;人、地、族名的同一."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我"向商王纳贡称臣,服务于商王室,参与王室活动.对"我"考察,有助于了解诸侯与商王朝关系.  相似文献   

8.
辽朝建立后 ,契丹族的部族组织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统治者通过对部族组织、部族统领体制、部族长官选任方式的调整 ,加强了对部族组织的控制 ,限制和削弱了部族长官和权贵的政治特权 ,使部族组织成为听命于专制集权的统治工具。部族组织具有军政合一、亦兵亦民的特征 ,集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于一身。辽朝的部族组织在维护统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又成为导致政局动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颜色字:族称的标志——兼答戴文质疑李永燧一、族称颜色字由来已久我国早期有夷、蛮、羌、狄、契丹、鞑靼等族称。人们以文化上的某些特征来区别民族(部落、部族)或族内支系,往入在族名上加上白、黑、乌、青等颜色字。后起的族称,有的也含有颜色字,有的单以颜色字为...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哈萨克民族音乐兼具欧亚民族宗教风格,独具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本文认为,研究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轨迹时.有必要把哈萨克族源考察置于首位。以构建历时性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哈萨克民族音乐兼具欧亚民族宗教风格.独具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本文认为,研究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轨迹时.有必要把哈萨克族源考察置于首位.以构建历时性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巴、越是否有同源共祖关系呢?这个问题很大,材料不足,不能作出结论。但巴部族是一个以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巴子有时姓姬,属华夏族,有时为巴氏廪君,属蛮(延虫)族,有时为板楯蛮,属濮僚族。总之巴部族还有许多小宗族(或氏族),其中有些可能就是越族。 常琚《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之蛮。” 《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獠、曰拖,  相似文献   

13.
祝融、蚩尤、三苟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相似文献   

14.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常把“古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时代,即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二是考古时代和传说时代,即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中国从黄帝、炎帝到舜禹时期,是我国几个古老的部族大融合时期,有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三苗部族、少皞部族、百越部族、西戎部族和北狄部族等。这一时期这些古老的部族逐步趋向统一和融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逐渐地向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联盟转变,并且开始了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加剧,贫富差别也产生了,阶级初见端(日兒),国家雏形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厄德里齐在表述当代印第安人回归部族传统的强烈愿望的同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回归传统的失败及向白人文化的妥协,再现了《道斯法案》下保留区内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了印第安部族的未来生存之路,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本部族的传统,维护本族裔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夏部族河宗氏后裔的南徙与河伯、冰夷神话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上游及黄河河套一带,是早期夏人繁衍之地,有名的河宗氏部族即生活于此。河宗氏部族的后裔沿黄河南徙,其中一支跋涉至渭水下游及黄河河曲一带,号称“河伯无夷”。这一地域本是川神冰夷( 无夷) 崇拜者的故居之地,也是川神冰夷( 无夷) 神话产生和流传地。“河伯无夷”作为符号形式,既体现着河宗氏后裔与川神崇拜者的融合,又意味着河神与川神的融合。它是含容着不同文化内涵的两组符号的重组。  相似文献   

18.
蚕丛考     
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蚕丛之"丛"应读为"宗",蚕丛氏实即蚕宗氏,和河宗氏的命名方式一样.蚕丛氏大约在夏代就从岷山辗转迁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纵目,而我国文献记载上的纵目之人和昆仑(岷山)关系密切,他们应当是岷山地区的古部族共同的信仰.三星堆的纵目神像为鱼凫族的信仰,而鱼凫族同样源于岷山.  相似文献   

19.
嘉戎族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发展到今天,很少有可能保持血统的“纯洁”而不与他族混血。从实际情况来看,正是由于战争、徙移等等原因,使一些部族或民族在经过多次分化融合之后,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中华诸族的。作为藏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川西嘉戎藏的形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论徐夷的迁徙和融合杨东晨徐夷是东夷的重要支族,在先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探索其渊源、迁徙和融合,对东夷部族在华夏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之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徐夷的族源秦之先伯益,与皋陶为胞族。《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