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乃是由于它形象地、深刻地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是他的诗歌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结出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的诗描绘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完整的生活画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杜待今存1400余首,其中大量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悲苦心情的,诗中直接出现“哭”、“泪”等词语的就有近200首。这些“哭”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诗史”所展示的深刻内容,我们大都可以从“哭”诗中透视出来。走向现实主义的艰难历程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O首,其中没有一首有“哭”类词。俗话说:男儿有…  相似文献   

3.
一唐代在安史之乱平定后,人民的痛苦并未减轻,反而更加深重。由于藩镇割据,外族不断威协侵略以及统治阶级的生活更加奢侈腐化,人民在统治阶级无休止的残酷压榨下生活濒于绝境。这时阶级矛盾仍回到原来的主导地位并更加深刻。面临这种残酷的现实,许多有正义感及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继承和发扬从诗经以至杜南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有意识地以诗歌揭露现实的黑暗,伸诉人民的生活惨痛,形成一股诗歌的现实主义洪流,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以其反映现实矛盾的广泛深刻及战斗精神的无比强烈,形成这一洪流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金代鲜卑族诗人元好问,生活在金元之际,他的诗歌深沉悲壮,深刻反映了那个“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箕山》)的历史年代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在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我国各族人民的苦难生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总结的。元好问有一首诗很少有人论及,近代各家文学史著作在评介元好问作品时也未予以注意。其实这首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还是就其艺术形象的独创性来讲,都是颇为少见的。这便是《蟾池》诗: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6.
论苦吟诗人杜荀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荀鹤是一个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现实的诗人,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现存的三百多首,广泛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为陷入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提出了有力的控诉,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它不愧为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不愧为当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在晚唐诗人中,无疑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可是由于他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史书对他的历史,记载得十分简略。《  相似文献   

7.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8.
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木是一位积极融入历史并且能够真实评价历史的诗人。由激情走向理性 ,又由理性走向智慧 ,包含诗人心路历程的全部坎坷与丰富。他的诗首先是时代精神的激情显现 ,也是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再现。苦难使诗人的思想得到深化 ,人格得到升华。在不变的激情和真诚之上 ,又增加了通过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反思而形成的深刻。他后期的诗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经验感受 ,而是使诗成为智慧的表述。这是他以诗人之心、哲人之性对自己和民族波动不已的一系列过程的理解认识的结果。然而诗作中思想的引入往往是直接以哲学概念为构件的 ,深邃但又赤裸的思想单独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运行 ,缺少艺术转化的过程 ,诗的哲理性成为哲学的格式化表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篇,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又是闻名中外的千古绝唱。他的诗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深刻地概括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换,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人格和个性。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先后出...  相似文献   

10.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复窠俳体打油钉铰”条,记载一首唐朝张打油的咏《雪》诗。全文共四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历来都说这诗写得太粗俗,因而把一些写得比较粗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诗人们有时也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打油诗”。 不料近三十年来,报刊上常有人称赞张打油这首诗,说它写得很真实,还说它是现实主义的云云。其实,张打油这首诗是文人们编造出来的,不是深入生活的平民作者所写,不能算做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1.
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位俄国的杰出诗人,他同时又是散文作家和剧作家。写过浪漫主义诗歌,也写过现实主义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和时代的风貌。《恶魔》和《童僧》同属于莱蒙托夫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别林斯基正确地指出:《恶魔》“这首长诗的思想比《童僧》的思想深刻,无可比拟地成熟得多,尽管写法带有一些不成熟的痕迹,可是华美的描绘,丰富的诗意的激情,卓越的诗句,崇高的思想,无限迷人的形象,却使它无可比拟地高出于《童僧》之上,并且远远超出了一切可以用  相似文献   

12.
研读《离骚》,我们都会发现其思想艺术上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诗的前半眷念追悔,悲愤怨嗟,萦回复沓,势不得隐,流露出一种深广的优患意识和沉郁怨愤的情怀意绪,真实地揭示出诗人当日的楚国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而诗的后半结想宏富,场面阔大,意象瑰玮,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出诗人卓异不凡的气质和才情,突出地展示了奇特绚烂的楚文化艺术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这就在“退将复修吾初服”与“就重华而陈词”之中.通过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这两条途径,诗人摆脱了哀怨苦闷、徘徊犹疑的心理困境,继续奋然前行,上下求索,从而给全诗的思想艺术带来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七首诗歌之间也存在互文性。同一石刻文本被诗人们任意地、多元地联想想象,演绎发挥,这符合中西方阐释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阐释学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的弃妇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妇女受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深重压迫。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习俗、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反抗。它比《诗经》中的弃妇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并影响着魏晋文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主席旧体诗词十八首和毛主席写给“诗刊”编者臧克家等的一封信。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这是一椿大事。它给了我国诗歌工作以极大的鼓午,同时又为诗人们创作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提供了卓越的典范。毛主席在“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诗歌上有关新诗和旧体诗词的关系的明确指示。无论对诗歌运动或诗歌创作来说,毛主席这个指示都发生了而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描绘了中唐时期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穷凶极恶的剥削压榨,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愤怒的鞭笞和有力的抨击,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了唐代中期的各种黑暗面,是一组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诗篇.在这五十首诗歌中,白居易从民间传说,现实社会生活以及诗人的亲身体验中汲取题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社会全景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纷繁的典故、复杂的象征、多层的意象以及繁杂的结构使《荒原》的意义幽深含蓄、晦涩难懂。本文分析该诗中的水的柬征意象,力求展示诗人所赋予这首长诗的主题,让读者从清晰的脉络中看到这首貌似杂乱无章的长诗的整体性,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精神的幻灭,更深切地领会这首诗的旨意所在——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除《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唐诗别裁》收录了它之外,《唐诗三百首》、《唐诗选读》等普及读物也都选录了它。它是一首流传较广、影响很深的诗。这首诗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得到历代文学界的赞誉。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