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设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和语言描写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对有语用预设含义句子的翻译中,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贵在求真、求善、求美.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文章以杜甫<望岳>一诗的英译为例,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指出诗歌翻译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争取最理想的效果,以实现对原作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使役表达都是句子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进行使役句的翻译时往往过于孤立地强调日语使役表达方式“せる/せるさ”或“使、令、让、叫”等汉语的使宾动词,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生动地翻译出原句的特色和精髓。通过对照分析《逝者如斯》及其译本《川の流れの如く》中出现的使役句来探讨日汉使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在处理叠字翻译时,应忠实于原作,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文化内涵丰富。罗慕士先生在《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的翻译很有特色,采取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  相似文献   

7.
以"翻译即译意"为依据,以"剖析论"与"关联论"的互释互补为参照,对《浮躁》英译本文学文化翻译案例从语言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目的在于通过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和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译例划分与分析,廓清归化与异化策略和直译与意译方法的术语概念,揭示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和直译与意译的殊途同归。以译文语言的相似性与文化意象的相似性是否"语"与"文"并茂、"意"与"象"融合为依据,论述了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艺术与语言文化意象再现的方略抉择与文化传真的维度。总结归纳了"心理剖析"与"明示—推理"的内在规律,强调了归化与异化、直译与异译的原文取向以及中西翻译理论的互释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具有与传统历险小说的几分"形似""神似""神离"。"形似"表现在《面纱》承继了传统历险小说一贯的"荒岛囚禁"和"异国情调"之空间特质。同时,在"叙事图式"和"他者书写"等方面也与传统历险小说如出一辙,体现出它"神似"历险小说的一面。然而,《面纱》主人公独特的"别样历险"和焦虑的"男性气质"又使其与传统历险者"貌合神离",表现出它对传统历险小说的"神离"。《面纱》与历险小说的"形似""神似""神离"又使它成了通俗小说和文学经典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普通,但也是最重要的翻译方法。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著名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中国读者都读过巫宁坤的译本。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直译和意译案例,说明两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原则,以激发读者对翻译的兴趣并指导其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有别,旅游资料汉译英时有必要进行加工重组,从读者的角度对原文进行有效的文化信息处理,采用适当的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然后用英语中约定俗成的语言和形式进行创造性翻译,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翻译大家,刘士聪先生深谙散文英译.本文以<枯叶蝴蝶>为例,分析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体现其把握整体、关注细节的翻译态度,使得译文不仅语言自然流畅,而且总体上也达到了与原文同样的寓意深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牛津法律大辞典》是世界法律名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的中译本,人们对此自然报有较高期望。然而,对照原文,发现该译本无论在总体把握还是具体表述方面错误和不妥之处颇多。本文主要从漏译、专业概念和专业表述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评论,在指出纰漏的同时,探讨译文的改进。这与其说是对一部译作的评述,不如说是一项实用法律翻译研究。文中所举例子,尽管挂一漏万,但力求对提高这一领域的翻译质量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瓦尔登湖》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散文,国内很多翻译名家都对其进行过翻译,译者的风格不同,其译本自然不同。本文旨在对高健先生和潘庆舲先生的《瓦尔登湖》译本片段的明显差异点进行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杨宪益、戴乃迭伉俪翻译的《儒林外史》中的译句,指出译句对中国传统小吃的翻译过于单一,从而泯灭了中国小吃文化所反应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小吃的直接音译、形象译法、做法意译和文化意译四种翻译方法,旨在为小吃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名著《白鲸》有几种译本。以曹庸先生和罗山川先生分别翻译的《白鲸》摘要片段为蓝本 ,分析了字译与句译的关系 ,指出上乘的译作不是字字对译而是灵活的意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是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现先介绍翻译的目的论,并提出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结合《爱玛》的两个译本研究翻译的目的,以及为实现翻译的目的所选择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参照诗歌翻译标准从“音美”、“形似”和“意准”三个角度对柳永《雨霖铃》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本比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更胜一筹,可谓是音形意三美皆俱,为古诗词翻译不可多得的佳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质量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掌握情况休戚相关,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英汉对比研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和输出的干扰,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提高目标语输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