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探讨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在管理学中的地位从无到有,从忽视到重视,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各种学派对人性问题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本文在综述管理思想史中人性假设理论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人性理论变迁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部分管理学中人性假设发展的现实与理论依据、主要观点作了阐述,简要的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和个人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外人性假设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管理学史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理论,经济学上则把它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正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深化,人性假设理论在21世纪有了新的进展。笔者从时间跨度和中西方地理因素两方面将人性假设理论划分为西方人性假设观、中国古代人性论和21世纪的当代人性假设新观点,对至目前为止所形成的重要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了阐述,试图使读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新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评析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众多研究"政府失灵"的学者不同,公共选择学派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对"政府失灵"的理解,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灵"论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公共选择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还会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理论方面,不同体系和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在考察这一问题时,将经济理论及其论争放在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重点分析经济理论与其假设前提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认为经济学各流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可归之于对人的不同假设。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科学领域内的危机与革命似乎更加频繁,与其将它视为经济理论本身的危机与革命,不如将其视为理论的假设前提因时因地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假设是学科中人的行业分析的逻辑起点。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门最依赖于人性假设的学科。然而二者的人性假设却根本不同,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较为趋同,基本属于“经济人”范式;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则较为复杂多变,原因就在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两门学科在研究方法和知识的相互借鉴程度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证券投资理论大体分为四大学派.从推崇图表分析的技术分析理论到追求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理论,从理性人假设下的理性金融理论,到行为人假设下的行为金融理论,四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一些规律和特征,都有自己的追随者.通过梳理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各学派的研究假设及研究对象两个方面对各学派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证券投资各学派的研究结论与证券市场的相适应情况进行了评判.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归纳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对象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评述了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方法论与近些年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就哈佛学派的 SCP分析框架 ,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以及 80年代以来博弈论等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具有丰富的人学蕴涵。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 ,研究人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的人性分析的根据 ,就在于人的经济行为与人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市场经济人性分析的逻辑假设和基本前提。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适应人性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看得见的正义——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对于分配正义问题的大量实证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展示了行为经济学对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的超越,分析了公平诉求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并对综合自利假设和分配正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本文认为,结合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回归亚当.斯密的社会理论,将是一个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及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经济领域学派众多一样,法律的经济分析也有不同的流派运用不同的方法,但究其源头,还是来源于科斯和波斯纳的奠基性工作。波斯纳以他一贯的实用主义法哲学的态度,尝试从微观经济学上的效率最大化的核心假设,为传统的法律研究提供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由此,回顾了法律的经济分析这一流派的早期发展,分析了波斯纳把经济学假设引进法学领域的努力。最后,对波斯纳的核心观点效率最大化提出了自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宋明道学依自在的发展规律,先后形成了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大流派.由于道学宏观上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微观上具有心性之学的性质,其基本思路是从"天"到"人"进而"天人合一",所以三大流派在"天"、"道"、"理"、"性"、"天人合一"等概念上有不同的理论理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和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质作为假设前提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人的主观行为作为假设前提的。假设前提的不同,导致了对制度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界定。对两种假设前提的比较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名词化的主流学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对此的理解仍然是微乎其微"(Jacobs,1968).多年来,不同学派的学者们对名词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做了自己的阐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主流学派对名词化的阐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各主流学派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成果的综述,发现他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寻求新的立足点,以便科学有效地发现名词化的规律及实质.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学研究过程当中,能否尝试以一种“整体观”的新思维来考察人类的发展过程?这是本篇文章重点讨论的问题。笔者强调从人类的“自然性”和“文化性”这二重属性上理解人类的本质。最后,笔者阐释了“体质是自然的体质,也是文化综合体的体质”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5.
略论荀子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其诸子百家关于经济管理思想的论述一直被我国封建社会奉为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荀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他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以“性恶论”为基点,提出了“明分”“赏罚”的管理原则,并进而指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根本目标是“富国富民”,而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方法是:明分;轻徭薄赋;适时;有限地发展工商业。其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源于人类的共同性,因而在抽象层面意义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而由于人类个体的特殊性,在具体层面的"普世价值"则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权作为价值目标,在抽象层面上具有共同性,在具体人权内容上则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社会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从二者关系看,人权与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具有共同性,并作为后者的内核而存在。而在我国人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一方面要承认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与人权的存在,并主导话语权,另一方面又应明确具体的"普世价值"与人权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坚持自己的标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人权建设才能既不脱离世界主流,也不脱离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主要表现为“经济人”假设以及对该假设的批判和修正上。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以及“学习人”六种模式。二者的根本不同 ,主要表现为经济学中对人性假设的分歧较小 ,基本遵循“经济人”范式 ;而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的分歧较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两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所以更关注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 ;管理学研究组织目标的实现问题 ,所以更关注人依赖于环境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9.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 ,历经五百年之久 ,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 ;“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