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朽的灵魂     
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真正死亡的概念,原始人在创造灵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生命的永恒。几乎所有民族都曾有灵魂崇拜意识,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人的死去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能离开躯体继续存在,即灵魂不灭。如《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中国人眼中,一个有生命的人是由肉体(形魄)和精神(魂气)两部分组成的;在埃及,人们也认为人有灵魂并有双重灵魂,人死后他的护卫灵魂守候在尸体旁,另一个身魂则前往阴间;希伯莱人和古希腊人也同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犹太  相似文献   

2.
抒情诗的艺术形象脱胎于现实生活,但决不等同于现实生活,就象蜂蜜和花粉、蚕丝和桑叶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样。抒情诗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灵魂的曝光。也就是说是诗人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反馈的结晶,是诗人瞬间情绪状态或心境的物证。它不同于叙事文学的艺术形象(注重客观生活真实),它是诗人主体情感生活的观照。灵魂或称心灵,从生理学上讲,即人的中枢神经活动,包括人的血液循环,人的内分泌,乃至人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遗传基因)的不息循环与代谢。灵魂依附于人的肉体,它包括人的理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的《斐多》中所含的信念、灵魂、肉体的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柏拉图的肉体和灵魂的和谐、斗争、因果等相互关系,他重视概念,轻视肉体,但他并未否定人的肉体、感性这一面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认为庄子没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而事实上,庄子在继承了前人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造,承认人人皆有灵魂,但一般人的灵魂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而得道之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不死不灭,甚至升天成仙。  相似文献   

5.
疾病给卢照邻带来了深重的生命磨难,他在感到空前的人生孤独和痛苦中,发愤创作。他的病中创作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肉体与精神的痛苦,展示了一个身染沉疴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绝境中无可底止的精神苦闷和强烈的痛愤,绝望中灵魂的挣扎,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生命的追问。他将生命的感悟有机地渗透在人生、生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记录中,为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讨论在柏拉图的著作及<新约>的有关文本中关于σáρξ和σ(ω)μα这两个用词以及和它们相关的另两个用词ψυχ(η)和ζω(η)的界定,以呈现西方思想史中关于身体观的原始讨论.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灵魂/肉体(ψυχ(η)/σáρξ)的二元论,强调灵魂对肉体的支配权.在柏拉图看来,肉体受制于灵魂的支配而具有消极性;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肉体拥有灵魂的性质,使肉体本身成为灵魂的一部分.<新约>中则沿用了希腊哲学对肉体(σáρξ)的使用,认为肉体乃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受制于人的意愿的生存,这种生存是走向死亡的生存.在这一基础上,<新约>提出了一个新的生命概念,认为由于耶稣(包括奉耶稣之名而来的圣灵)进入基督徒的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存开始脱离肉体的控制.这种新的生命称为ζω(η).为了区别于走向死亡的肉体,<新约>提出了σ(ω)μα(身体)的概念.身体是一种中性存在,既可以顺服肉体(以及人的心思意念)而走向死亡,也可以顺服圣灵而起死回生.保罗使用这一身体观来回应复活问题,并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在梳理和辨析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的基础上,以实体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的探究,引入了躯体与灵魂关系问题来解释生命现象,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在灵魂与躯体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灵魂的两个部分":一是使有生命的躯体实现的灵魂;一是使理智实现的灵魂。灵魂的这两个部分,既是感觉的实现又是思维和欲望的实现,形成了"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的观点,建构起了古希腊确定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8.
道教内丹术是对道家理论的一种回归,是对汉代以来盛行的外丹术的否定,是融儒、释、道于一体的道、性二元本体的生命哲学和修炼学。它从生命的视角探索和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肉体与灵魂的协调和升华,实现生、道合一的精神境界。道教内丹术中的合理因子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论是基督教神学的根本思想。华顿受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论思想影响,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中充满了灵魂与肉体的斗争,最终女主人公圣洁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魂” 是生命的表现和原则。 人是理性的生命, 具有 “灵魂” 的生命原素和理智性的生命模式, 因此兼具生长、 感觉、 欲求、 移动和理性等五种生命力量。 作为具有生命潜能的身体的实现, “灵魂” 的机能包括 “生理性” 和 “感官性” 两种。 “理智” 与 “意志” 是灵魂特殊的官能。 “认知” 与 “移动” 是最能表现生命的两种 “功能”。 托马斯·阿奎那的心理学是以 “灵魂” 及其功能为中心来诠释人的生命现象的独特理论, 其最终指向是作为完满的至善存在的上帝, 因而成为其知识论、 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1.
刘荒田 《可乐》2011,(2):49-49
说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他的死和他的哲学一样著名。他在雅典被判死刑后,直到死期逼近,仍面带喜色,大谈哲学。他说,他这一生都是一场戏的预演,这场戏的内容是:上帝善意地把人的灵魂幽禁在"肉体的栅栏"里面,如今它获得释放,将踏进更美好的世界,得到更大的自由。在此,真理和事实均一目了然,不必经"眼睛的格子窗"去窥视——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死亡就是这场戏的启幕。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文化转型为以父权为中心,便把许多残忍的清规戒律只施加于妇女身上,这就注定了夏娃们永世的特别的不幸.父权文化在推进文明进步的同时所留下的罪恶,突出地表现为对女性的戕害.卖淫—这便是女界人生苦难中最黑暗最悲惨的一页.它将女性的肉体和灵魂推进苦难的深渊,让柔弱的夏娃们备尝煎熬蹂躏之苦,丧失了个人的意志,人格的尊严,灵魂被扭曲,生命遭异化.在这不见血的杀戳中,女人毁灭了“人”的品格和价值,彻  相似文献   

13.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唯一的存在--尼采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存在论既不像德里达所言是非形而上学的思想碎片,也不像海德格尔所言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而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独特的生命存在论。它包括五个命题:1 生命是唯一的存在,2 生命是肉体,3 生命是权力意志,4 生命是力的差异运动,5 生命是一切事物的永恒回复。尼采的生命存在论提出了与德里达和海德格尔有关尼采研究之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位德国旅行家在沙漠中行走,迎面碰到了一群波西米亚人,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每走一小段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呢?波西米亚人告诉他:"因为我们走得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慢,所以我们要等待灵魂赶上我们,不至于让它落在后面……"原来,他们是要带着灵魂上路。"等待灵魂赶上我们",这何尝不是对自己心灵的谛视?  相似文献   

16.
高速运转的当代,人类面临着竞争与繁忙交错的重重压力,精神与肉体出现分离,心灵的自由受到压抑,人的生命本真被扭曲。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下,彰显生命本真的休闲成为人的内在诉求。人们在休闲过程中不仅释放生命本真之自由性,而且充分实现生命本真之自然性并拓展生命本真之精神性。通过休闲,人的生命本真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表现为:开辟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为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灵魂的载体,过分骄纵只会使灵魂的净化受到阻挠。  相似文献   

18.
有生命的万物都有新生的能力。就一个个体而言,它只能生一次,有生即有死。比如一株草,一个小鸟,不能死而复生。但它有繁殖的能力,新的个体又会生长出来,不断地新生,才使一个物种得以延续。人也是这样,就一个个人而言,他的生命是有限的,就人类而言,生命则是无限的。人的精神又不同于人的肉体,一个人的肉体可以消灭,他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 概念在哲学史上以及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灵魂定义似乎包含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阿克里尔(J.Ackrill)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指出,他的灵魂定义包含着逻辑矛盾,并且与他的质料形式理论不一致。本文重新梳理了阿克里尔的论证,归纳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解决方案,并提供了对灵魂定义问题的一个新解释。这个新解释表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定义没有逻辑矛盾;定义项中的“身体” 代表的是“第二潜在性”。“灵魂”概念是一个目的概念和原因概念,即灵魂是从质料之中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身体的目的和完善性,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跟一切与物理主义相兼容的当代心灵哲学理论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20.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