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语产生于民间,后渐入宫廷,逐步士人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在政治、外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一种讽谏的重要形式.隐语具有含蓄、娱乐性强、在文体上采用问答式等显著特点,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直接导致了谜语的产生之外,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寓言、汉赋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隐语与谐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隐语与谐音进行专题研究,从历时角度出发,分析大量的谐音隐语,展示出谐音在隐语构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谐音是隐语与所指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际间的谐音运用,生成了一批特殊的音译隐语;为避免不吉的谐音联想而换讳,是部分隐语产生的直接原因;同音替代、近音流转,是隐语滋生繁衍的一种常见形式。同时,就一些具体的词语如“大腕”、“咸水”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隐语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代表性观点有:传统的修辞观、现代的语义观和认知观。现代的隐语认知观认为隐语的本质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概念结构中充满了隐语。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对隐语的一般特征,功能等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4.
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几方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特性,认为隐喻具有民族特性。它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知客体的互动,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历史与典籍,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隐语是随着犯罪和某些秘密社团的产生而滥觞的一种亚文化。同普通语言相比,隐语具有诡异性、歪曲性和封闭性的特征;隐语是使用者的一种超常行为与生存手段,反映其价值观念、文化心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隐语将消亡。  相似文献   

6.
隐语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文体,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不被主流士人所重视。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在总结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对“隐语”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其优劣。“隐语”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有其独特的价值,然而却很少有人提及其对其他文学体式的影响。唐代的诗歌创作中有一类特殊的“隐语诗”,它们或借鉴了“隐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或本身就兼有“诗”与“谜”的双重特性,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同时,笔记小说中的“隐语”创作也受到“诗体”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呈现出齐整、庄典的美学风格。唐代的隐语诗,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谐隐”传统,又在唐代政治、文化影响下生长出的一类特殊的存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隐语是一种秘密语言,隐语在社会集团内部使用过程中的隐秘性和封闭性,决定了其词义架构简单的基本特征。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分析隐语词义对应关系中的复杂面,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隐语的语义特点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汉语隐语行话中数字表达的调查和剖析,总结出关于汉语隐语行话数字表达的各种方式,并进而指出了隐语行话数字通俗性、多元性、变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同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与汉语造词法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隐语的功能转变不仅仅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影响,隐语的讽谏功能被凸现出来,从而在距今约2300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隐语使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演变现象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的途径,阐释了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对民族共同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俄语隐语侵入规范语,是同国际上的历史事件,同前苏联国内历史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本文分析了俄语隐语对规范语冲击的主要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及俄罗斯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对此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前人对隐语进行了大量的、多学科的研究,但是从对隐语的研究总况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隐语进行的研究将是崭新的视角,这一研究新视角的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首先对隐语进行简单的说明,再对认知语用学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别进行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夏县“延话”是流行于夏县东浒等四个村庄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是一种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以特殊的词汇形态存在着。文章通过对夏县“延话”材料的构成、构词分析及演变趋势的分析,揭示其在词汇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隐语与黑话、暗语、秘密语(秘语)、行话、禁忌语、委婉语等若干词汇变异现象之间具有何种关系,该如何区分,目前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死角。抓住各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们进行区分的根本。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秘密语(秘语)等术语为异名同实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语言变异现象,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因术语称谓不同而把它们视为不同的社会方言词汇变异现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为异名异实关系,二者是不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把前者混同于后者,也不能把后者混同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隐语行话是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 ,或称作“民间秘密语”。本文通过对隐语行话这一民间秘密语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 ,着重从其外部因素、内部机制及主体需求着手 ,试对隐语行话演变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隐语分析的自主-依存框架中,隐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从依存成分(隐语的显性表述)回溯到自主成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的一种整体、动态、复杂的推理过程.这个过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基础,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模型为重要条件,是在意向性因素和语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非线性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隐语又称"隐"、"辞",即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代诗歌中两种常见的隐语类型并结合接受美学的观点强调了读者在理解含隐语的文学作品时所具备的创造性力量.  相似文献   

18.
川北隐语作为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分化出了较多的下位类型,并广泛存在于歇后语、行话、山歌、谑语之中。本文针对其富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行话等隐语的语形、语义及成词理据进行了论说和分析,指出隐语的发展演变,是社会多层次言语社团的建立和完善并在语言使用中直接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讨论方言性人身攻击是如何通过方言性隐喻手段和方言性气质等表现形式,并借助对方言否定性联想而达到人身攻击的目的,探讨带异域口音者难以具有可信度、唤起听众的同情、获得听众对其精神气质的认同并进而成为受轻蔑的群体或被等同于具有消极情感的低劣的外族人的原因。通过讨论现行的把带有异域口音的外来人同反面角色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其反面的方言性气质,揭示建立在不同社会文化身份的言语行为者的方言之上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唐宋笔记中民间隐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笔记中民间隐语体现了秘密语发展到唐宋时期的特点:刚刚成熟,但又不太诡秘.具体表现为:一、大量的秘密语和方俗俚语界限不明;二、行业秘密语的系统性在唐宋时已初露端倪;三、行业隐语的制作理据大都易寻;四、唐宋秘密语为后世秘密语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