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克“家庭是一个新派生词,源于英文 DinK 的音译,意思是指夫妻两人双收入、无养育子女的家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丁克“家庭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多了。“丁克“家庭的来源走上“丁克“之路的夫妻各有各的理由,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无奈型,一类是主动选择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迁移,社会养老体制逐渐完善和统一,生育与养老的内部关系却被忽略,即如今孩子的生育供给与抚养成本由家庭承担,但人口生产的养老收益及外部性却被社会分享,引致多生孩子的家庭赔本。抚养孩子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不对称成为生育率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这是如今生育供给"公共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生育率下降的困境成因,并提供了解决该困境的参照视野:其一,使家庭抚养孩子的私人成本社会化,即父母对孩子的生育、抚育和教育投入应逐渐转变为一种由政府提供支持的公共服务;其二,使抚养孩子的社会收益部分内部化,即养老社会化的同时,继续提倡和鼓励传统的家庭个体分散化养老。  相似文献   

3.
孝治是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和圣贤政治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从圣贤政治到民主政治、从家国同构到家国两分、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孝治也逐渐被法治所取代。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既体现了法治的精义,又标志着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兴起。这是因为,法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容易接受法律治理的领域是一些与个人身份无关的领域,家庭关系是法治最难攻克的堡垒。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并非"孝道入法",它把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性的伦理关系变成了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这个条款中,传统的需要尽孝的"父母"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替换成为没有任何伦理指向的"老年人"。传统的子女则被替换成"家庭成员"或"赡养人"。这样的替换从制度上抹去了传统的孝道,同时也在法律上终结了传统的孝治。与此同时,随着家庭内部关系完全纳入到法律调整的领域,表明家庭这个最难被法治攻克的领域,已经成为法治的辖区。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具有标本意义:它既是孝治终结的标本,亦是法治兴起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强化家庭功能,外出父母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警力不够的情况下,寻找失踪人口需要政府各部门、公共社会各方协同作战望着从人贩手中解救出来的那40名婴儿,南京火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刘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些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个濒临崩溃或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拯救了这些孩子,可以拯救多少家庭啊!"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瘾家庭成因分析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瘾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发生与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其表现为一是父母缺乏对青少年期孩子心理特点的了解,关心不够;二是父母的引导教育不相一致,形不成合力。要实施青少年网瘾的家庭干预,首先要实现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并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积极肯定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努力培养孩子的"网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社会,"丁克家庭"主要是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已有迹象表明,年轻时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已人到中年的"丁克"中,已有人改变初衷,走上了回归生育之路,其原因是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的本质、孩子对婚姻中夫妻间爱情的强化作用及以"不可名状的权威"方式间接对"丁克"们产生影响的中国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从原始时期的小数量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据统计,全球总人口数已经突破了60亿的大关,而其中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在世界人口排行榜里,荣登首榜。如今的地球已经人满为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十分重视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执行效果很好,农村远不如城市。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手段在解决人口问题上作用越来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生育问题上的观念上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只愿意生育一个孩子,还有许多人宁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而我国也慢慢地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渐渐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正在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的步伐。本文将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的由来、我国人口在新时期发展的特征、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要延续,生儿育女是必经过程。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能生育而不生育的无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即丁克家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丁克家庭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二十余年并在数量上不断发展,尤其为年青一代的80后家庭所认同。人们选择丁克家庭首先是具有一定的新的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基础,其次也有中国现代生活中迫于"房奴"、"车奴"、"孩奴"等巨大压力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隔代教养已经成为当今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乃至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在"教"和"养"方面突显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解决隔代教养产生的问题应从家庭、学校、社区及政府四大方面着手,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弘扬儒家德育的优良传统,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是德育之本,要建设稳定而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学校德育要向家庭延伸,要学习家庭爱孩子,更要指导家庭育孩子;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制约,社会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德育还应重点借鉴"持志养气"、"道德践行"、"反求诸己"等儒家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遇到节假日,家长们纷纷向家政公司申请"陪玩家教"。一些大学生也主动向家政公司预约,想做"陪玩家教",既当家教,又当孩子的玩伴。许多家政公司也积极为大学生与预约家庭"配对",待遇都不低。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玩了,不惜花钱买"玩"。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理念进步。玩,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意味着告别沉重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补习班,更意味着原生态的童年、童趣、快乐,终于得到了家庭重视和真心开发,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已经上升到了心理关注、快乐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终极高度。毕竟,任何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快乐、愉悦。穿越功名利禄、"名校通知书"的巨大诱惑,家长走到这  相似文献   

14.
赵展  马俊 《中国农村》2007,(11):12-13
提起“丁克家庭”,可谓家喻户晓,近来,又有一个新的人群引起了广泛关注,那就是“丁宠家庭”。“丁宠”指的是一些年轻“丁克”不愿养育子女。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就养起了宠物。他们完全把这些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将一腔爱心全都献给了宠物。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啃老族”现象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的“啃老族”队伍在不断壮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国人对子女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等等因素,造成了这些“成年孩子”拒绝长大。这对青年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啃老族”这一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可能奏效并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长在粉碎家庭的孩子小敏(化名)因为父母离异,从一名优秀的孩子到最终辍学.离家出走,并对此案例做出分析,点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提出建议,希望社会更多关心离异家庭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朋友圈里有一则轰动性新闻:在英国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儿子,被著名的伊顿公学录取,成为雪莱、乔治·奥威尔和威廉王子的校友。在英国,上伊顿比上牛津、剑桥还要难,学生家庭一般非富即贵,学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凭的是什么呢?凭他的特殊才能。朋友夫妻两人都有博士学位,但由于是在压力巨大的读博期间生养的孩子,小家伙基本是"放养"长大。按朋友的话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元素,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建设千千万万个和谐社区、千千万万个平安家庭的基础之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2007年1月23日  相似文献   

19.
以贵阳"背篼"为例。"背篼"是一群为生计离开农村到城市靠出卖体力谋求一点非农收入,用以维持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孩子教育等开支的农民。在城市中,"背篼"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中,有着自身明显的外在特征,他们所建立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同质群体"的圈子。  相似文献   

20.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天性即创造性。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让孩子能够尽早的适应这个社会,能够尽早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美国,大学生通常一毕业就能上岗,就能创造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