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活动.阐述了阅读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创造两个方面,认为人们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明成果,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同时通过阅读超越前人,超越作者,在阅读中继承、创造并发展了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体是作品的体式,是人类体验、感受、理解世界与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与作品内容有联系的全部形式因素的整体判断与表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同时包含作者的个性化创造。文体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文体教学中要抓住各个文体特点,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并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思维.为此,要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发挥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造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探索型模式与自主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学接受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理解作品与读者自我理解的统一。一方面,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应该逃离自我,按照作品和作者的规定扮演相应的角色,使自我意识和经验暂时退居边缘,让作者意识主宰自己的思维,使意识产生分离,与原有的经验和意识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和经验仍然作为接受的背景发挥潜在的作用,与阅读过程中接受的经验发生交流、碰撞与整合。读者通过反思自我和批判自我,生成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误读是中西文学阅读中亘古就有的现象 ,不过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当 代。误读产生有着一定的时代、民族、个人因素。误读产生在创新的基础上 ,并且开拓了审美领域 ,挖掘出了新意。不过误读存在着正误与反误 ,而且过于强调误读的超越往往会忽视继承。面对误读 ,要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总原则 ,并全面对待不同个性化的阅读 ,树立正确的误读观 ,使社会主义文学阅读园地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6.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一种理解、发现和创造 ,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发现了作者和自我 ,从而构建起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完成精神的更高提升。制约读者解读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正确的解读可以通过语言的体验、审美的共鸣和理性的批评来完成。读者的解读必然会对作者的写作产生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理想状态在于正确原则基础上的充分个性化,也就是说,文学批评最终是要呈现出文学评论家的主体价值——通过独立地思考、探求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批评家只有通过不懈追求与努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小说家们》(金燕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就是这样一部体现了作者感情、思想、才智的著作。尽管作者一再自谦:“在观念的更新、转变方面未能如意”,实际是,她并没有在这个多元文学时代里迷失自我,而是在时代冲击下站高了位置,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研究新时期作家创作的艺术规律及其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小说家们》是在三个局面上展开其论述的。在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散文创作个性化与社会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散文创作的多样化、个性化,是以巨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的.这种创作的个性化,不是指作者对狭小自我的渲染,而是以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对世界、人生、自我的独立的深层思索.它往往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烙印.国家的政治环境、文艺策略是散文创作个性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阅读策略使用与否决定阅读效率.本文在讨论阅读策略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阅读中自我监控策略的运用、协作阅读模式的操作和自我调节策略的应用,旨在通过阅读策略的讨论,提出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金锁”的来历颇有可疑之处 ,文章主要从“何时而来语焉不详 ,薛姨母女话语自相矛盾 ,旁人影射真相 ,形势所迫、利益使然”四个方面论述了“金锁”应是薛家为制造“金玉良缘”而有意自造 ,并在此基础上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读解理论有作者理论、文本理论、读者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读解的内涵 ,各有其积极意义。从读解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情况看 ,文本是读解的基础 ,是联系作者原意和读者感悟的中心环节 ,是作者原意的检验标准 ,是读者感悟的基本依据 ;作者是读解的参考背景 ;读者是读解中有限定的不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意蕴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重新解读人们早已熟知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贪婪和吝啬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由于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吞噬了人之为人的高贵品格和人间至情,人性被极端地扭曲,其惨烈程度不亚于生命的毁灭。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去深究造成他们人性扭曲变形的内在原因,即人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以致失去了主体性,使他们无法抗拒外界环境的物质诱惑而沦为奴隶。这种对四大吝啬鬼形象深层意蕴的解读,也许能对当今人们在经济社会中处理人与金钱的关系问题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对善恶关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人应如何处世、生活”的系统看法——人之道。在池田大作看来,人之道首先对个体自身有一定的要求:人要坚持宗教的价值,人要有不屈的勇气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人需要不断读书,人要勇于承担责任,人做事要有效率。其次,人之道对个体和他者联系中有一定的要求:人要平等待人,人要关心别人,人要遵守诺言和人要爱护自然环境等。人之道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方法及个体与他者发生联系时须遵循的要求,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池田大作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认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是他们的需要、本能、兴趣和情欲。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但是,唯利是图的人是不能实现其目的的。因为,除非各个相关的人都能够在一件事中得到满足,否则,这件事是不能成功的。劳动是人们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的中介,是人们获得利益的基本途径。人们在利己心推动下从事的一切活动,现象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实质上实现的是理性的目的。黑格尔的利益观表明:要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做某事,就必须把他们的生存、利益灌输到这件事里面去。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推动民主化,提高认知水平,为大众提供娱乐;一方面,又有使大众陷入丧失创新、浅阅读、媚俗等弊端。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媒介的优势重塑自身,为自己争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善媒介环境,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能更健康地生活,都有机会使自己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是具有层次的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中最基础的文化,即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传承中最稳定的部分.从其中的人名文化检视,基础文化又非一成不变.出于地缘、社会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使其呈现盘根错节之式.作者以蒙古人名为个例,从一个新角度实证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亦乃我,你亦乃你,在这种繁衍中,早已形成了密不可分而又各异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9.
跨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和谐、平等,而升级为无限制的掠夺、仇恨和歧视,致使人类陷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一点,梅尔维尔早在1851年出版的《白鲸》中就以一个悲剧性的预言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警示。在小说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思考,并以人与自然同归于尽的结局警醒世人:仇恨自然的结果必然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福柯和德里达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两者的思想差异理论界有多种看法,如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性质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文本阅读方式的不同上.本文在解读那篇曾引发福柯和德里达激烈论争的论作<我思和疯癫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福柯和德里达的思想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清理和改造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思想策略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