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以全面师法西方为主流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写意小说以其注重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崇尚小说审美功能、追求个人化表达方式而显得独具一格。写意小说全面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扩展了小说的领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对“写意小说”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结构、人物、意境、语言四个方面揭示了写意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质,并阐述了其艺术渊源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小说当然也有意境.正如叶朗先生在论小说美学时所指出的:“凡是艺术,都要创造艺术形象.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意境.而在小说、戏剧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典型.但是诗、画和小说、戏剧可以互相渗透.就  相似文献   

4.
蕴含深浓的意境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重要特征,描写景物是创造意境的必要手段,本文对意境场面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彩画家张小纲从观念到技术都对中国水墨画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张小纲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审美主体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的重要性,虚实结合营造意境;吸收水墨写意画技术因素,对造型进行简化,注重用笔法度。张小纲对中国画观念与水墨写意技法的借鉴,深化了作品内涵,拓展了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因之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地位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定范畴,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抒情散文有如一切抒情的诗篇或写意的图画,要借意境的创造来反映生活,反映作家的审美理想。这创造意境的功夫,直接决定着散文的艺术质量。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艺术意境创造中,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虚实相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心理之中,因而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无论是建筑,是画,是书,是舞,是乐,还是诗,都离不开这一美学法则。“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构成了它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9,29(6):132-133
一、小说艺术构思上“空”的意境美 说到意境人们会想到诗。古人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确实很美、很“空”灵、很有意境,但很少有人赞美小说“空”得很有意境美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说话的,没有不行;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需要,这一切又是可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10.
散文创作 ,要不要有意境 ,这是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立足散文本体 ,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散文意境创造自有存在的合理性 ;散文意境创造与诗意境创造是相通的 ;散文意境创造在于创造一个“层深”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废名早期小说对现代乡村民间文化进行了浪漫化、古典化、趣味化的文学想象和诗意描绘, 传达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现代文人在追求现代 性过程中的一种“反现代性”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2.
辞格是汉语中最富情趣和魅力的部分,在文艺语体中广泛运用。本文从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增强情感、增添情趣和构造形式美五个方面,论述辞格在文艺语体中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引起了文言小说标目方式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唐代的<唐国史补>开始,经<云溪友议>与<鉴诫录>,直到宋代的<青琐高议>与<绿窗新话>,才开始出现"类回目"式的标目,并在叙事文学系统内部对后世古典小说回目具有示范导源之功.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雕刻是将佛经故事以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典作品,在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方法进行新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韩邦庆的文言短篇小说《太仙漫稿》诸篇,在《海上奇书》中连载,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大众接受方式,读者在接受过程的被动与能动昭示了晚清中国小说的接受美学。他的"出新"、"独造"的美学追求,反映为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别样翻新、对传统题材的另类书写,他在世故人情中突破寻常情理塑造女性形象,将致力写实的小说与注重隐喻的寓言融合,在实践中构建了属于韩邦庆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18.
晚清短篇小说获得了重要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短篇小说显示了比长篇更大的优势,恽铁樵的《工人小史》就是其中一部突出的代表。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生活和命运的短篇作品,虽用文言写成,但详细地描绘了上海工人的出身史、被压迫史、日常生活史、被虐史、牺牲史和精神史,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都表现了中国短篇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