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人对墓葬风水的追求是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洛阳地域的良好风水是吸引唐人归葬洛阳的重要因素。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唐人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当时移居内地的非汉人群体,对华夏文化中风水观念的摄取,既表明其汉化的趋向,亦是其认同华夏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和追求的理想,对自由认识的不同,成为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特征。哈耶克是理性怀疑自由观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最高成就与集大成者,两者在自由观上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认为可知是自由的前提,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自由才得以实现,自由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哈耶克则认为人的无知的不可避免性是自由的基础,自由实现的途径是通过有限政府和尊重传统,自由的目的是向个人提供机会,自由的目的不是为善,追求个人利益是行善的最好的方式,自由总是和相应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求调查研究表明高师艺术专业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有如下特点: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有人生追求,但基础文化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做社会主人意识薄弱;专业兴趣浓厚,技能训练刻苦,艺术素质和能力发展较快,但缺乏对艺术科学的探研精神和能力;追求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奋斗,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生存能力,但较少合作精神和在艺术上突出个性的能力;能胜任艺术技能训练的教学工作,但还缺少艺术普及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由幸福是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追求自由幸福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使命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人追求和实现自由幸福。法治的自由价值和幸福价值高度关联融合。自由是幸福的前提,幸福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幸福是最高位阶的价值,意味着人生存和发展的完满;法治则是实现普遍自由和幸福的首选方式。资本主义使追求自由幸福合法化,却因其“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而制约着自由幸福的普遍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聚焦自由幸福这一根本价值,既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护航,也促进“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实现普遍自由幸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接舆形象在汉晋时期成为隐、狂、仙三重人格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象作为一种原型在唐代被诗人们所向往和追求,从而导致了接舆情结--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机制的生成.它的生成表现为一种文化心理需要:唐代求仙问道的风气使人们羡慕接舆的长生不老;接舆之狂实暗合了唐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深层心理愿望;仕途失意情况下,接舆愤世又成为诗人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调节方式.几种情况相互交织,接舆情结在唐代的生成实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的自由观来看,当代"经济人"表面上自由自在,但他们的自由实质上是"戴着镣铐的自由",因为他们的自由建立在对物质的严重依赖之上,而且他们的自由更多地是感性的自由,而不是理性的自由。当代"经济人"的感官欲望束缚了他们的深层理性思考,阻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使他们的心灵被套上了以下几个沉重的枷锁:拜金主义的枷锁、纵欲主义的枷锁、狭隘个人主义的枷锁、畸形发展的枷锁。当代"经济人"需要走出发展困境,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岳英灵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的考察,探究盛唐文学繁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河岳英灵集》所涉及的文学风格、思想内容、文学形式和情景交融等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殷瑶评判诗歌“雅奇”并重,“兴象”“声律”与“风骨”并举,具有开放性特征,在盛唐时代具有代表性。这种感性而客观、开放的审美趋向反映了唐人开放和宽容的时代精神,是诗歌在盛唐形成高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与人进行普遍交往、摆脱个体的地域性和民族的狭隘性、追求自身发展和自由幸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从历史观的高度表达了对人的深层关切和终极眷注,并提出了世界历史与人的自由解放相一致的深邃思想.在全球化快速、深入发展的今天,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尊重人的价值,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人的自由与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0.
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就是科研自由,对医学生进行科研自由教育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自由观念,又有利于推动医学事业科学发展。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即一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在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基础上的实践自由观。并以此作为医学科研自由教育的指导,提出医学科研自由教育应以培育医学生对真理的自由追求精神为目标;以引导医学生尊重医学发展规律为基础内容;以增强医学生科研道德意识为核心内容;以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人的基本命风也是社会的基本命民自由是理想的生活状况,自由也是理想的社会彻底追求自由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是人的天性、本性或本质,因为自由即意味着人不再成为“必然的盲目奴隶”,而不断地利用已认识了的必然来推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压抑、奴役囚笼的挣脱意味着人的价值、尊严得到保障,受到尊重,得以实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人类为自由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一、认识与追求自由在青年群体中的位置与分量在年龄群体中,青年热爱自由,因而不断地去认识自由、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2.
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巳节产生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活动起源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巫术思维,其内涵是古代民众对于延续后代和避免灾祸的渴望和对于人性自由的美的追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具有契合点,即人这一民俗主体对精神自由的生命审美追求.通过对二者的交叉研究,可以从更深层的视野对民俗活动和审美活动进行考察,从而为民俗美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以激情洋溢的文字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大胆追求,让他初登政治舞台便光芒四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严厉批评了普鲁士政府对出版自由的限制政策,谱写了普通民众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新篇章。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自由是人类的本质需求,而普鲁士政府所谓新的书报检查制度在每一条看似放宽限制的词句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对新闻出版自由的限制。马克思警示人民应该看穿普鲁士政府的伎俩,追求新闻出版的自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闻媒体言论的自由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文明程度的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逐渐变得开放与透明,但毋庸讳言,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还有提升空间与改进领域。  相似文献   

15.
论南宋遗民词人对江湖士风的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遗民词人虽然承袭南宋时代的“道人”、“雅士”风度,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如下两个方面却有所突破和发展:一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优游湖山,寄情山水,在人生态度上追求独善其身,追求并实践着自由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崇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飘逸清空的风度;另一方面则是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的隐逸人格形象中包含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探索,具有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16.
积极自由背后隐含着西方理性传统的价值一元论思想,消极自由的理论基石是与前者相对的价值多元论思想。对价值一元论理想的追求一旦被滥用,就极易导向对自由的“背叛”;而价值多元论思想相比而言更为人称道,也更符合自由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展开,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变革的时期,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裂变,同时对旧有婚姻制度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先进的婚姻制度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出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主的现象,这是中国人追求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转变的征兆。这种转变冲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于反封建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促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对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质量含义析     
通过对质量定义的分析研究,得出质量的载体是产品或服务;追求质量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质量具有永恒的运动性,提高质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质量的涵意具有总和性特点;质量是相对的,其特性具有可比性与度量性;质量的深层含义,即质量形成的阶段性等认识。并对这些认识结合经济生活的实践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古代美学中的艺术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重视理想人格的培育,重视在审美创作中实现艺术人格的建构与提升。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价值目标,构成了古代美学艺术人格论的两种深层文化心态: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其精神实质是立足于人,追求人格的完美与升华。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及其艺术人格,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凝聚为三种审美情调:追求浩然之气的社会美;追求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美;追求率性而真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大量的青年作家试图在小说中探索爱情与自由的新关系,这其中存在着不同趋向:一方面,大量作家抒写了为爱情而战的决心,无论是追寻恋爱的自由还是追寻自由的恋爱,总之都是把爱情与自由同构;另一方面,也有些作家开始探讨自由对爱情的破坏,或爱情对自由的束缚。文章阐述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表现出的这几种趋向,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