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明治启蒙思想与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日本明治启蒙思想与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同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却又发生在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的两个国度,并且有着一个世纪左右的时差。因而,二者在思想形成、基本内容、历史作用方面,也就必然...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现代化是在二战后基本实现的,但它的最初启动,却肇始于明治维新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明治启蒙思想,则对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具有直接的现实影响。这仅仅是其一。其二,对于战后日本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明治启蒙思想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点,似乎是以往国内外学者略为忽视的研究盲点。所以,探究明治启蒙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在思想上总结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或许会有所裨益。文中疏漏欠妥之处,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明治启蒙思想和日本现代化的关系。分三部分:(一)明治启蒙思想的目标是如何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集中体现在福泽谕吉提出的日本式的欧化路钱上。(二)在这条路钱下进行的改革。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中成为欧美型的资本主义强国;但反封建的不彻底,又使日本一度陷入具有疯狂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三)日本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特殊道路,它蕴含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有助于反省历史,启迪现实,并为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些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4.
读力作《日本明治启蒙思想》王金林自80年代初以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近代化以及中日之比较,一直成为中国的日本学界的热门课题,发表和出版了诸多论著。其中,从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著作数量最多。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进行阐述的论著也不少...  相似文献   

5.
森有礼(1847——1889),是日本明治初年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日本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从整体上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明治初期教育的内容与结构,探索日本近代思想和教育的发展线索和轨迹,本文试对森有礼的思想进行一些初步论述。一森有礼1847年出生于鹿儿岛藩士族家庭。当时,正值西方列强频频叩关,海边风云变幻,日本即将开国之际。7年之后,日本终于被迫“开国”,从此走上了由学习西方而实现近代化的征程。而森有礼的出生地萨摩藩,在这个过程中却作为西南雄藩,渐渐取得了全国性发言权。这样的时代与环境,对森有礼的成长和思想形式,具有决定性的影  相似文献   

6.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但他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出的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结论,却超越了民本思想,是具有民主启蒙意义的新民本思想。但用近代民主思想来考察,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没有人权观念;没有“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所在,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引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人权自由是民主在价值层面的含义.在1920年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致力于对国民进行自由启蒙,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倡扬人权自由、反对儒学专制、号召国民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津田真道的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津日真道(1829~1903,文政12年至明治36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官僚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虽不及“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的启蒙思想思辩,也不如“日本的伏尔泰”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深刻,但却以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启蒙运动思想史上,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都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由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在于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们只是在“五四”时期才能具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他的启蒙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远远地跑到了他同辈们的前头。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他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始终是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他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最英勇…  相似文献   

10.
思想启蒙,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国家的思想启蒙,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那么,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于东方落后的国家——日本,它具有什么特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较科学地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理解日本近代思想的特质,无疑是会有所帮助的。下面,试通过与西方的法国和东方的中国的比较,来简要阐述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沈阳师范学院王迎君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在世界上甚至在东北亚都是微不足道的,但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成为东方唯一的近代化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明治政府大力普及教育,从而提高了国民素...  相似文献   

12.
再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和日本近代史上,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启蒙思想。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亦称戊戌启蒙思想)与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亦称明治启蒙思想)在思想形成、基本内容、历史作用方面,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截然的不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3.
明治国家主义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诸因素中 ,应当说在与西方对抗意识中滋生的国家主义情绪 ,值得我们重视。在以急速推动现代化和完成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明治时代 ,激烈的国家主义思想及运动因主观意识上采取与欧美列强对抗态势 ,而不断地获得了持久发展的激情。这里所说的“对抗”,并非对峙乃至最后诉诸战争之意 ,而是一种由模仿——竞赛——争胜逐级攀升的全国性心理。毫无疑问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亚洲近邻诸国不仅备受蔑视 ,而且直接成了日本同西方诸国对抗中的争夺物。这种国家主义的情绪 ,将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同世界各国绝对不得兼容的极端境地 ,…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启蒙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启蒙道德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是不可低估韵。本文拟就社会根源、基本主张、主要特征和历史功过方面,对日本启蒙道德思想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论述。这对于我们研究日本现代化韵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或许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林泉  高宣扬 《求是学刊》2014,(3):43-49,2
卢梭接受了启蒙运动提出的范畴,却不赞同知识和理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启蒙原则,而是提倡返回人的真实的自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通过研究人的自然原则来拯救病态的社会,由此实现关于美德和幸福的启蒙。为此,卢梭诉诸人的自然需求和真实内心感受,以新的视角研究人,开创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认知路线;并提出自然之善作为研究的参照点,揭示现代社会的堕落,提出相应的救赎策略。  相似文献   

17.
明治时代最初20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启蒙期或曰酝酿期。日本积极移植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西方文明,以脱却漫长的封建文化腐旧状态,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黎明的文化启蒙思潮。如此思潮催化出翻译小说与政治小说,进而为以自我觉醒和自我确立为神髓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直被奉为启蒙思想家对启蒙的经典定义.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往往把矛头指向康德的这篇文章.事实上,康德的启蒙观必须在启蒙运动的问题情境中,并结合他的其他著述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康德将启蒙置于人自身的理性自决的前提之下,强调理性实践运用的自由原则,从而使其启蒙定界获得了革命性的内涵,显示了植根现实的强烈的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对进步观念的信仰,还是对责任意识的崇尚,启蒙运动的精神财富是丰厚的.尽管对于启蒙精神的反思与质疑仍在继续,但只有重新认识启蒙精神,才能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革命一词的历史哲学含义内在地含有目的论意义和不可抗拒性意义,不能把所有变革都称为革命,只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或本质变化的变革才能称为革命,革命的形式也不一定使用暴力.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革命观具有循环论和道德论的局限,而且造成了革命标准的模糊.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的改革是一种非暴力意义上的渐进革命,但是其彻底性超出了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