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山崇拜作为远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其间,佛教和苯教都采纳了神山崇拜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了“伦理宗教”的形态。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相应地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逐渐地向民间扩展并不断规范化,又使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性质、特色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昆仑文化与道教神仙信仰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中,山是神仙的居所,也是道士修炼的仙境。神仙信仰又与山岳崇拜紧紧相连。在中国山岳崇拜中,又以昆仑最为玄远和神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渊源于昆仑崇拜的昆仑文化是道教文化的根柢。  相似文献   

3.
敖包祭祀是与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始信仰形态。敖包祭祀起源于天地自然崇拜,并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很深的渊源联系。敖包的三重圆锥形结构和绕行三周的祭祀方法均源自萨满教“三层环型宇宙”观。敖包石堆上的树枝和木鸟分别代表萨满教神山、神鸟。敖包祭祀的黑白两色牺牲和“血祭”仪式,蕴含着天白、地黑原始理念和以血祭天的“血魂”观。  相似文献   

4.
神山崇拜在藏民族中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冈底斯神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雄浑奇险的形象和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宗教、历史意义上的整体记忆,成为藏民族重要的信仰情结。  相似文献   

5.
古蜀先民大石崇拜现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对古蜀先民的大石崇拜现象进行考察认识。认为蜀人的大石崇拜最初来自对蚕丛所居之地岷山的崇拜 ,是大山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后蜀人先民沿岷江向川西平原迁徙过程中 ,又立大石作为路标 ,于是大石崇拜现象随之进入成都平原。及至开明时代 ,大石被赋予“神力” ,被蜀人视为“镇水”神物加以顶礼膜拜 ,但它仍然是大山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道教自创立之日始,即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洞天福地”为崇拜对象,以山的“仙灵性”、“苞养性”为崇拜内涵,以祀神山居、入山修炼为崇拜形式的山崇拜信仰。考察了山崇拜信仰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山崇拜信仰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藏区的神山崇拜是该地区藏、羌等族群的传统信仰,也是人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也有一些人类学者通过摄影与纪录片影像拍摄的方式进行神山信仰的影像民族志创作。2000年至今,云南、青海、四川等地藏族村民影像创作活动是当代藏区最为活跃、丰富、自觉的文化运动。在村民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中,神山信仰这一藏族文化的核心主题在村民影像作品中反复呈现。其文化主体性、信仰本真性、崇拜地方性的文化意义以及由影像这一现代性媒介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变迁,都值得人类学界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山岳崇拜观念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岳雄伟高大的神秘性,二是山岳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中国原始宗教阶段的山岳崇拜观念经历了神山──建木──台──坛──楼──须弥座──华表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山神崇拜是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对于山神的敬畏表现在其身处神山时,决不能恣意妄为,尤其不能伤害神山上的任何生命。藏族的山神祭拜形式一般有煨桑、垒玛尼堆和转山三种。藏族的山神文化以及山神祭拜仪式,积淀了藏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泰山为全国名山之冠,被《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名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泰山魂”是中华民族之魂。泰山遗产的商业价值不能过度使用,泰安市政府要为全人类保护泰山遗产。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世界遗产实施保护,要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对世界遗产实行强制性保护,要依据国内法的有关规定对文物遗产实施规范管护。  相似文献   

12.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历来备受青睐,而帝王的封禅、致祭活动,更确立了其独尊地位。泰山地位的尊崇,令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泰安,登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据泰山现存碑刻记载,明清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的各阶层人士,无不亲祀泰山,将泰山进香活动推至鼎峰。究其原因,或为显示帝王之正统地位,或求国泰民安,或为福寿康宁,或为游览胜景,因人而异,不一而足。朝山进香活动的兴旺发达,带动了旅店、餐饮及庙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泰山内、外道路的兴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民众的负担,使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乃至恶化。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昆仑文化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昆仑”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青海高原一带 ,史前期人类曾在这里创造过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昆仑文化。昆仑文化对楚辞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曰昆仑文化之情结 ,二曰神人杂糅之习俗 ,三曰时空跨越之思维 ,四曰尊坤崇女之意识  相似文献   

16.
崇拜老虎的传统源自古代游猎族群的精神文化中。华南拜虎传统的分布范围从武陵到罗霄,或许亦到达武夷山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猪和虎的崇拜曾互相结合,后来虎作为崇拜对象普遍取代了对野猪的崇拜。山岭拜虎族群影响了所谓“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殷周时期在长江中游之江南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主要分布范围,存在着一个拜虎的古国网络体系,其在商周甲骨金文中被称为“虎方”。  相似文献   

17.
湖北传承有许多原始崇拜的习俗遗痕,与《山海经》所记有着内在关联,诸如崇鸟尊鸡、崇竹、崇枫、崇桃等等。梳理这些习俗的表现及其与《山海经》的关系,可对《山海经》的神话系统有所资证。  相似文献   

18.
昆仑原型为岷山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古人认为天盖围绕着天柱旋转,因此天柱昆仑以"旋转"、"轮转"而得名.作为神话地名的昆仑,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区的蜀人,以现实中的岷山为原型,虚拟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了我国上古时代独具特色、瑰丽多姿的昆仑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满-通古斯语民族,大都有过使用驯鹿的经历,也曾将鹿作为重要神灵崇奉。自当地生态环境变化,驯鹿丧亡殆尽之后,鹿崇拜也随之衰亡。鹿神的消亡尘封了一段满-通古斯语民族萨满信仰的重要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