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那么,城市的规模是如何划分的呢?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城市规模按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划分: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人口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为大城市,20-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按以上的划分,我省: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7个。我国的城市规模是如何划分的?  相似文献   

2.
现在,省级城市住户抽样调查中普遍存在样本构成与总体构成不一致的问题.以河南省1984年的情况为例,全省共有17个市,其非农业居民的构成情况为: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占33.5%,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占38.8%,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占27.7%;从这17个城市共抽出1,300个调查户,其构  相似文献   

3.
一、分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新特点 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的城市化无论是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还是城市体系,都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总体看来,其城市化水平、速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从美国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美国城市化主要依托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在大城市涌现,大城市急剧膨胀,从而使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并进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美国4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29座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波士顿到华盛顿、匹兹堡到芝加哥和洛杉矶至圣地亚哥三大城市带,城市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3.  相似文献   

4.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5.
《四川统计》2011,(4):4-5
大城市发展并不意味单纯扩大现有大城市规模 单纯强调发展大城市也是不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协同效应。从城市的区域布局角度看,一个以特大或超大城市为中心、由几个10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一个更有利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后者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群的结构,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使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像北京、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按城区人口数排序的中国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个城市。信息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不服。依据住建部《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区人口数排序,“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重庆、广州、  相似文献   

7.
曾鹏  张凡 《统计与决策》2017,(10):94-98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__。_。___间,由国家基本建设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积就达5.7亿—””””—————一’”平方米,超过以往29年竣工住宅面积的总和。I二_.^I__._1_二__I人均居体1.大、巾、,JI城市居民唐佯水平不一。小圾市居!数111,夫¥知,住水平高于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又高于特大城一一一一一一L二二上二二二二一L二二二二1一Jd二市。在全国323个城市中,177个小城市(20万人口以全国总计1323 19777.11【59661。24【6.10 下)的人均居住面积为6.65平大米:94个中等城市北京!11 417.20 i 2743。99 i 6石8(20~50万人口)的人均…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存在着对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以及大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贡献的规模效益与辐射、服务功能,我国应当走集中型发展大城市的道路,甚至应当超前发展大城市。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根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教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扩大了城市的贫富差距,增加了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压力,造成诸多难以治理的“城市病”,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应当走分散型的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尤其是要积极发展小城镇。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对事件的认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自50年代就提出城市规模不宜过大,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指导思想,直至80年代我国仍明确地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因此,一直到现在,大城市的发展便成了人们思维中的“禁区”。  相似文献   

10.
纽约的第三产业□文/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应用研究所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面积782平方公里,人口735.3万人(1988年)。纽约不仅是美国的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作为一座国际城市,它也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说,纽约是世界资本主义首都。早在19世纪...  相似文献   

11.
潘璠 《中国统计》2002,(2):59-60
城市老年人比重已经并还将大幅度上升 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人占7%以上,即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大城市,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10%,如北京市为10.3%,上海市则高达13.8%。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绝对数量大,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当于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2倍。据预测,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2.3亿左右,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将超过14%。老龄人口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养老问题将成为更加突…  相似文献   

12.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规模的主导性指标,是用以衡量人口、经济向首位城市集中的程度,反映区域城市序列中领头的优势性。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两种方法衡量:一是用区域内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人口或经济之比来衡量;二是用首位城市与所属区域人口或经济之比来衡量。一般来说,首位城市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城市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力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统计教育》2005,(5):34-34
联合国人口和发展委员会今天发表报告指出,到2007年,世界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而1950年时,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30%。该委员会在报告中称,全球65亿人口中目前约有32亿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攀升至50亿,估计将占那时的全球人口的61%。该委员会称,巨型城市的数量也在增加。现在全球有20个城市的居民超过了1000万,而1975年只有四个(东京、纽约—纽瓦克、上海和墨西哥城)。今天,人口最多的五个城市是:东京(3530万)、墨西哥城(1920万)、纽约—纽瓦克(1850万)、孟买(1830万)和圣保罗(1830万)。紧随其后的城市是:德里、加尔各达、布宜诺…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600多个城市,其中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人口在600万以上,四个直辖市更是超过1000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城市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三产比重为33.2%,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三产比重已分别达到61.6%、48.4%、45.5%和53.9%。城市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要求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做相应的改革。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城市统计制度尤其是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仍是沿用全国大一统的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反映…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真正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是走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是支撑,城市是载体,工业实力发展强大了,城市载体功能建设完善了,就为农村从事农业产业人口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在城市化途径上,我积极赞成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少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从单位面积产出来看,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综合发展成本,是人口少于10万人以下城市的1/6~1/8,小城镇每平方公里提供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大城市的1/3。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中小城…  相似文献   

17.
曾鹏  陈芬 《统计与决策》2012,(14):115-118
文章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1994~2008年的人均GDP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和趋势不具有一致性;从σ-收敛的角度来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均GDP的变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β-收敛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人均GDP增长率的增长势头要高于东部地区城市;从俱乐部收敛的角度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之间城市一体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8.
柯善咨  韩峰 《统计研究》2013,30(3):64-71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统计》2002,(8):6-10
回眸过去50年,上海统计事业伴随着共和国统计事业的日臻发展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统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更离不开上海市领导对统计的重视和关怀。 1987年2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到市统计局视察工作,勉励全市统计干部适应新形势,在为振兴上海的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作为我国的一个大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在发挥大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中,迫切期待统计工作的配套改革。上海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中心城市,按照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确定赤峰市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按照大城市规划建设;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的政府所在地为盟市的中心城市(区),其中,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