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障碍,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动力问题,因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内容,这一理论在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当代中国严重存在的"三农"问题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仍适用于当代中国国情,并着重阐明了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正确与失误两重的特点.一方面,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曾经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源头.另一方面,一度偏离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正确认识轨迹,赋予科学技术以阶级的色彩,划入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恰当地强化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这是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出现矛盾和曲折的重要思想认识根源.要理解上述认识产生的历史的时代的局限,正确地、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当前社会新的生产力状况和主要矛盾出发,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在理解、应用和衡量标准上都有所创新.邓小平从我国的生产力实际出发,创立了初级阶段理论;把实事求是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而且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相似文献   

5.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结了并提出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最初的农村建设思想。2017年,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党全社会农村工作的重大主题。正本清源,毛泽东提出的创新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综合发展农村事业以搞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农村建设思想,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仍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建国初,毛泽东、刘少奇对富农党员问题、农业经营体制问题和农村经济政策问题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态度和政策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张大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后则力求使其"绝种".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情况和城乡资产阶级暴露的问题是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态度和政策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克服工业化大规模发展引起的矛盾是毛泽东加紧和扩大农村合作化运动和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的深层动因,而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则加速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态度和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富农问题的调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有关中国农村经济和阶级关系的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了中国富农的特点和阶级性质,突破了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教条主义框框的限制,在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提出了"限制富农"的策略思想.当然,在其调查研究过程中,缺憾与失误亦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1961午,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通过压缩社队规模,停办食堂、取消分配供给与工资制;改变基本核算单位等办法,有成效地解决了人民公社内部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这在相当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当时已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力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失误的是这次调查研究没有解决生产队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农村社员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方式“包产到户”、“责任田”不仅没有被毛泽东在制定、修改“六十条”时吸纳,反而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以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0.
三年“大跃进”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农村是重灾区。,面对困难形势,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向群众寻求真理”,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常委纷纷下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同农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中,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根据中央常委们的调查结果,中共中央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了调整,取消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共食堂和供给制。  相似文献   

11.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12.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1930年前后创作的一批“浪漫传奇小说”,在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强烈、浪漫地表达了沈从文“理想的人生形式”,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内核。创作这批“浪漫传奇小说”,是沈从文寻找湘西苗族文化“传统”、建设湘苗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努力。沈从文通过对汉语中心霸权的颠覆和改写,获得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发现”、重塑了湘西苗族的“人性”,以此建立起他的“人性的小庙”,并且,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用以对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现代性),以“人性的小庙”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相似文献   

15.
《左传》等史书说宋昭公“无道”,但从宋昭公的谥号和其在位期间的实际作为以及宋国的政治斗争来看,宋昭公死于公族争权夺利的阴谋斗争,他并非无道之君。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两组意象群表达了中华民族抗争苦难与追求光明的精神,并融合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把自由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而还影响到七月诗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殉道者,他的殉道精神受到了后人永远的景仰.但他在选择殉道的过程中,并非平静从容的,而是经过了灵魂的激烈的较量的.<卜居篇>表明,屈原在忠而被谤、遭到流放的情况下,内心焦虑彷徨,本欲通过占卜决定命运,以获得精神突围.但屈原忠贞的个性使他无法逃避选择,而是勇敢地承担了选择的痛苦.<卜居篇>是一位伟大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白.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调触中西思想,复以之为基础创发其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历史闸门。《孟子微》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史意义并不次于其《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和《大同书》。正是在这书中,康有为通过重新诠释孟子,将儒家传统的“民本”论转化成为了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并将近代西方的平等观念引入中国政治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9.
塔斯基宣判"自然(日常)语言"死刑,是因为他发现它内含"矛盾被证".塔斯基误把自己犯的"矛盾定义"谬误"迁怒"、"归罪"于语言本身,所以塔斯基的"层级论"应被抛弃;哥德尔和塔斯基两者的理论"相通",自然也会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