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2.
辽代契丹人的冠帽、鞋靴与佩饰考述张国庆一、契丹人的冠帽辽代契丹人不论男女,均有顶冠戴帽的习俗。契丹人的冠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金冠,为契丹贵族人士所用。细分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文金冠”,是契丹最高贵的冠式,为皇帝所专用。《辽史·仪卫志》载:皇帝参...  相似文献   

3.
契丹国家生产的时间和最初发展形态问题,是研究契丹国家历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多年来,学术界通常认为:契丹国家产生于建辽之际,契丹国家,指的是辽朝和西辽。说契丹建国,指的就是契丹建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误解。客观的情况是,契丹建立的国家政权,并不仅仅以辽...  相似文献   

4.
试探契丹北枢密院的职能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北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政决策部门。它的设立是契丹族对中原封建政权职官制度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在记述辽代历史的文献中,综合载录契丹北枢密院职能的主要有以'下史书。一是《辽史·百官志一》。其曰:"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检、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行不理民'是也"。另一部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在记载耶律隆给病逝之事后,简略谈到辽朝官制说:"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善事"。后来,叶隆礼…  相似文献   

5.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6.
辽代儒学的发展经历了确立统治地位与发展繁荣两个时期。辽代儒家知识分子依据儒学的基本精神,建章立制,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著书立说,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使儒学成为契丹统治阶级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辽代儒学的发展,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辽代儒学对维护契丹族的封建统治,提高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缩小其与中原地区的差距,都起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论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漆侠,乔幼梅本文对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提出如下四个问题,并分别加以说明。一、对契丹、党项和女真诸族的评价问题正当我国两宋时期(960—1279)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新的巅峰的重要时刻,我国边疆地区崛兴了三个民...  相似文献   

8.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辽朝中期治国安邦的卓识者萧孝穆何天明辽朝圣宗、兴宗在位的六、七十年,史学界视之为辽朝中期。这一时期,对于雄踞北方的契丹政权来说,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还是与周边各政权的关系方面,都显示出该政权鼎盛时期的特点。而契丹贵族统治集团中一些颇有作...  相似文献   

10.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13.
契丹境内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境内,诸族混杂,东北、西北、西南三边所存之民族问题极令人头痛,而党项问题亦是一个迄未解决的难题。由于《辽史》记载缺略,契丹境内党项部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尚无法知其底蕴。本文主要意图即想搞清党项部落在契丹境内的分布,并对史料中记载较为混乱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一要了解契丹境内的党项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唐古”这一词的含义。唐古是不是党项?为什么在《辽史》中既称“党项”,又称“唐古”?王国维在《鞑靼考》一文中曾说过“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最早提出了唐古即党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辽代契丹族官制中实行世选制的问题,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已被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所发现,他在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卷廿七)中列有“辽官世选之例”条,明确提出“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并举出《辽史》中的实例加以证明。在赵翼研究的基础上,陈述先生...  相似文献   

15.
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辽代设有三个枢密院,即北面朝官系统的契丹北、南枢密院和南面朝官系统的汉人枢密院。迄今,国内外辽史学界多认为汉人枢密院并不存在,契丹南枢密院即汉人枢密院。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据现有史料,关于契丹南枢密院就是汉人枢密院的论点仍有许多疑窦,需要进一步讨论。1  研究辽代官制,首先要注意的是北、南双轨的特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尚没有治辽史、契丹史者全面否定这个特点。在北、南双轨官制的框架下,契丹南枢密院与汉人枢密院是不能合而为一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一条资料值得进一步分析。《辽史·…  相似文献   

16.
北、南分制,即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辽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占领的渤海幽云十六州等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以国制治契丹”,既没有脱离契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没有超越时代而采用汉制即封建制,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吸取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另一方面,“以汉制待汉人”,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  相似文献   

17.
大林牙院初设于辽太祖时期,当时还设有文班司.文班司与创制契丹文字有关,是早于大林牙院而设的机构,两者的关系值得注意.“制契丹大字”与“制契丹国字”在含义和意义方面都有区别.辽代在北面官系统中广泛设置林牙,当与“以国制治契丹”有关.辽代铨选林牙的条件与出身于契丹文化世家及文化水平等有关.大林牙院是一个把契丹本族文翰事务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辽代的林牙也有承担军务、作为使者出使他国等职能.  相似文献   

18.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契丹和女真族分别建立的辽、金王朝,其化发展脉络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共同或接近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明程度,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及接受汉化影响等,是契丹与女真,辽与金化出现共同之处之原因;而其族源不同、借鉴吸收汉化程度各异以及自身因素、所处时代背景等,又是导致其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研究王世杰前人对马镫的研究,涉及辽、金者不多,可见,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的系统研究仍是一个空白。近年来,随着田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辽金时期有关马镫方面的考古资料不断发表,本文在此基础上,拟对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的类型、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