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水兰  陈一健 《理论界》2006,(2):155-156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赔偿主体、赔偿范围、归责原则、赔偿标准、赔偿程序等,本文探讨了国家赔偿程序中的司法赔偿决定程序的缺陷,即立法设计没有正当的合理依据、决定程序法律性质不明、实行书面审理缺乏公信力、赔偿委员会的决定法定终局设定缺乏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一、违法归责原则范围的界定我国国家赔偿采用的主要是违法归责原则,在行政赔偿中同样如此。违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法律并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客观行为违法为归责的标准,而不问有无过错。但国家赔偿法对违法中的“法”的内涵从来没有界定,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也对此没有相应的解释,在学界也是众说不一,而这些均不具法律上的认定力,完全凭执法者主观的判断力从字面上理解违法原则,主观随意性太大,导致在处理国家赔偿案件时缺乏一个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标准,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公民的合…  相似文献   

3.
新的国家赔偿法将于2010年12月1日施行。这次对国家赔偿法的修订将促进国家赔偿法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在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中,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仍没有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之内。本文就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发生致害赔偿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公有公共设施应纳入国家赔偿法的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赔偿的归责原则过于单一,致使国家赔偿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应采用混合归责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民权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赔偿责任在现今世界中是一个热切讨论的行政法议题,对于现今世界任何国家,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故其法理基础的讨论,实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特别是在人民权利受到损害时,往往都会透过国家赔偿来救济,本文主要是探讨国家赔偿之法理基础及善后处理之道,针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法理,主要的法理包括传统的行政法治原则及程序上之诸多行政法治原则,作者进行法理原则的梳理,最后就诸多国家赔偿之善后处理方式,来作一结论,从世界上的任一法治国家到中国,皆越来越重视国家赔偿责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保障公民基本的权利,以完善赔偿途径及程序,确保受害者能够切实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6.
房娇娇 《理论界》2008,(6):79-80
行政不作为作为一种违法行政行为,同样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国家赔偿责任问题。因此,本文从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谈起,通过阐述权利本位论在行政法学领域的实践。以公务过错责任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有损害必有赔偿为重要法理依据,并进一步阐释了行政不作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价值指向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对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问题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律责任与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政  齐心 《理论界》2006,(7):146-147
本文以行政法律责任与国家赔偿之间的关系为立足点,论述国家赔偿在行政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主张国家赔偿法应改变目前仅仅依据“违法归责原则”进行国家赔偿的现状,而实施“结果归责原则”,切实体现“有损害就有赔偿”的法律精神。强调国家赔偿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造成损害的行政主体予以约束和惩戒,更在于以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经历了从民事赔偿责任向行政赔偿责任的性质转变。就赔偿法律制度构成要件、诉讼程序、行政程序、赔偿标准及追偿权方面来看,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和履行职务行为的广泛性及赔偿范围的无限定性的优点,但赔偿标准较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受损人充分获得补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民事混合侵权的情况下,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的认定与承担在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在性质上,不动产登记应属行政行为,登记机关因"错误"登记而引发的赔偿责任应为国家赔偿责任,其归责原则适用过错原则;在责任承担方面,登记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应与民事侵权人按份额承担各自的责任;在责任的实现程序上,行政与民事问题应一并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赔偿范围的拓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家赔偿范围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内客 ,也是衡量一国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尺度。就全球而言 ,国家赔偿范围的扩大化已成主导趋势 ,表现在 :国家赔偿领域的扩大化 ;损害可赔偿范围的扩大化 ;归责原则的多样化和对公务员、公务行为解释的扩大化 ,这一切都是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