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劳动诉讼模式体系由私益诉讼、团体诉讼和公益诉讼构成,前两者是主要诉讼模式,后者仅具辅助性意义.目前,我国只有效率低下、公正性不足的劳动私益诉讼,没有植根于集体劳动关系的团体诉讼机制,更缺乏当前国际上日渐流行的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完整的劳动诉讼模式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应不断完善劳动私益诉讼机制,尽快启动劳动公益诉讼,探索改进集体协商制度,为劳动者团体诉讼之进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权保障中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能够为公众所亲身感受和体会并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利益.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基准,不仅侵害了直接劳动者的权益,而且对国家经济秩序、社会公共利益也造成了危害.因此,树立劳动公益诉讼理念,建立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机制,符合劳动公益保护的内在需求,是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劳工问题的理想选择和最佳司法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司、企业等单位实施的不法行为难以为外界察觉,因而鼓励劳动者进行公益告发就极有必要。我国劳动者公益告发制度的构建,应当注重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劳动者公益告发要件的设置上,应当明确公益告发的主体是用人单位的员工,告发者在主观上须基于合理相信,告发的内容应当是用人单位的不法行为尤其是公害行为。在处理程序上,应当区分内部告发与外部告发,鼓励劳动者首先选择内部告发,同时防范用人单位可能对告发者实施不利待遇。应当建立保护和激励劳动者进行公益告发的有效机制和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解读马克思的公益思想,马克思肯定劳动人民互济互助的行为,否定资产阶级虚伪的慈善活动,这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公益事业。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性"是公益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共同体"是公益实现的社会基础;"共同利益理论"是公益实现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公益思想为我国发展公益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发展公益的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利益交互性是发展公益的现实需要,倡导公益思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推进,企业劳动关系也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迁.在历次劳动关系变迁中,由于利益调整的不均衡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既是企业改革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企业发展为基础,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原则来构建企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加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尽快从立法和司法上建立、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构建该制度必须妥善解决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如工会主席的产生方式使得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的立场偏向,将产生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状况,导致调解机制在劳动争议救济体制中逐渐被淡化。同时,劳动争议解决的"一裁两审"制度使得程序过于复杂漫长,耗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大量的时间成本。通过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双重劳动关系是当前社会中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关系形态,它的产生既有历史也有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对于双重劳动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学界对相关法律规定也存在不同解说,造成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分歧,裁判尺度难以统一,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应当秉持倾斜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司法理念,肯定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运用相应的裁判方法,以真正实现劳动法所追求的平衡利益、稳定社会、实质平等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益问题的诉讼保护形式体现为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公益诉讼.但由于司法政策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公益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的冲突,导致中国司法实践对公益诉讼采取回避态度.因而建议扩大公益诉讼的范围,根据诉的利益来判断当事人的请求是否可以请求司法保护,在利益的判断标准上应当强调公共利益保护优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劳动的应然目的要求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的应然目的存在异化的必然性,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体现其真正的本质的回归。在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马克思的研究渗透着理想的劳动制度的建构原则,即劳动的理想制度建构必须遵循劳动主体的体面性、劳动客体的生态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结果的公平性等原则。鉴于此,当前我国应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良好风尚,构建劳动者体面劳动的有效机制,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福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竹君 《江汉论坛》2002,5(6):68-7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劳工福利政策,是当时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劳工福利政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系统,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简要分析了国民政府推行劳工福利政策的原因,劳工福利各项政策及其实施概况,并对劳工福利政策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公共利益屡屡遭受侵害,在立法上,却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制度。因此,应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适用主体、适用案件的几点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基于公共利益日益被侵蚀的现实和法律上的空白,亟须在立法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予以保障.建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拓宽原告资格,把国有资产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并建立合理的诉讼费用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建宝 《船山学刊》2019,(1):99-103
行公益是孟子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哲学基础是基于人的恻隐之心,其伦理基础是儒家的差等之爱和报本之教,其实施对象是基于义和道的甄选,其实施方法是立足于推恩者自身,由内到外,先急后缓,其实施的态度是平等之爱而不是施舍,同时,受恩者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在儒家,行公益只是权法,儒家最高的理想是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任何一种行为都有投入与产出.投入就意味着支付一定的代价或称做成本,产出则可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效益.进行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所应包括的成本和效益的内容不同于私人项目.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渊源是福利经济学,其原则是:选择决策项目时,最好的规则就是选择能最大化社会净收益的项目.在这个前提下,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途径有:创建科学有效的委托途径,引入新公共管理模式,引入外部制衡力量.  相似文献   

16.
唐亚林 《学术界》2004,(4):182-190
舒城县干汊河镇在小城镇公益事业建设与运营方面采取特许权拍卖、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政府补助等方式,先后在集镇自来水厂建设与运营、集镇卫生保洁、幼儿园和小学建设与运营、公祭堂建设与运营等项目上进行了民营化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绩效,有很大的创新性,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小城镇公益事业民营化改革尝试尚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谢晶 《阴山学刊》2020,(2):18-24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国公益慈善项目执行中的诸多问题,对我国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当风险社会来临,在我国构建起全新的应急治理体系下,分析政府、公益组织、企业三者的角色和责任,梳理此次新冠疫情公益协同体的构建和分工,为如何进一步完善公益协同体提供前瞻思路,对于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博空间的媒体知识分子与社会公益行动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在网络上下都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是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众多社会人士参与并推动的.在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因诚信危机而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媒体人转身公益人并取得一定进展和影响力的案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的呈现,而且是媒体工作者与新媒介、社会变革之间建构的一种新型互动关系.深入分析调查记者的公益转型之路,反思媒体知识分子主导的社会公益行动背后存在的问题,对于思考新媒体与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益精神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主体以非政府的形式进行的,具有非营利性、非强制性、救助性和社会性的一切公益活动,是社会公意的一种良性反馈、积极作为和达成。公益不仅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更蕴涵可贵的精神气质和人文精神,表达和传承着最荣耀的公益精神。公益精神就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内涵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团结互助意识、参与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