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青年钢琴协奏曲》这部将"钢琴协奏曲"这一源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中国大众化"大胆尝试的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历史性解读,可以看出它是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历史中的必然产物,在创作思维理念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做出了特定的历史贡献。在探讨它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交融层面上的历史意义的同时,这部作品为推动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它既包括一个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在国外的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仍表现出两个极端,而在文化的功能上则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一方面要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影产业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创作主体因乡村逐渐被城市化进程裹挟,乡土本位意识呈现出紧张状态。对近年几部有代表性的乡土叙事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紧张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作主体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困惑和焦虑;而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最为典型的方式是在作品中强化乡村的生态意义,以"野地"与"城市"作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5.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 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 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 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6.
《老友》2012,(11):27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审视莫言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真正从社会底层出发,从民间乡土出发,以形象、逼真的艺术手法还原了中国原生态的现实生活状况。他被称为"寻根文学"作  相似文献   

7.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台湾文学,尤其是流亡作家白先勇先生和曾被称为"中国最卓越的作家"--台湾乡土作家陈映真先生的作品不仅构成了所谓"文化中国"的文学的一部分,也从独特的台湾视角阐述了一种中国的民族寓言.在某种意义上,台湾的民族寓言就是20世纪中国离乱的寓言,这场离乱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当我们回顾20世纪后期的历史,会发现这场民族寓言并不仅局限于社会底层.台湾的经历与大陆相似,但在时间上领先于大陆,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其未来.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身居昆明的沈从文写下了很多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方面披露了抗战时期的云南世俗市侩的社会风气,还刻画了一类"软体动物"似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与"湘西世界"相比,这时期在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是一个让人痛苦、使人无奈的现实世界,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影.这一时期也是沈从文创作技巧和思想渐趋成熟,并且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深入到沉潜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儿童诗发展已有80余年历史,20世纪上半时期是中国儿童诗的发生期和成长期,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期是它的第一次繁荣期,新时期以来儿童诗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尽管儿童诗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被文学界遮蔽,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二是儿童诗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受西方海洋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沿海城市的文明形态长期受制于陆地农耕文明的理论框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物质遗存”进行考查,证实了本土海洋文明的历史存在;而通过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精神遗存”的透视,则进一步澄明了连云港海洋文明形态的客观存在。在如此双重视野中对连云港海洋文明进行阐释,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前是继吴梅之后,中国现代散曲史上重要的曲学理论家和作家。他现存的大量散曲作品和曲学理论为丰富中国现代散曲学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散曲创作目的在于,试图以自身特有的艺术才华,牵制散曲在民国彻底衰微的速度;他的日记体散曲产生于他广泛的社会活动,本色清丽为主,豪放诙谐为辅;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工稳自然是他散曲作品的主要风格;他的散曲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的"词家大宗"。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两位杰出女性的诗词主题和表达方式同中有异。狄金森的诗作主要涉及爱情、自然和死亡(宗教)等主题;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爱情、自然和国家民族为重。即使是同一主题,她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将她们的作品对照研究,能更清楚地窥见她们各自文化传统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少数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生俱来的宗教性、世代相传的民俗性,使得少数民族油画艺术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走过历史的辉煌,如今少数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平缓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油画应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认识、研究民族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李潇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1):50-52,62
以近代历史为素材的演义成为清末民初历史演义编纂的重要内容,打破了自宋元以来历史演义只演述古代历史的沉闷局面。作品倡导救亡图存的写作旨趣,揭橥革命大纛,为史学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象,构成了这一时期演义体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作品先后经历了香港和重庆两个主要创作时期,其作品视野开阔深远、材料丰富翔实、立论精辟深刻、论证理性缜密、语言独具诗性、情绪乐观奔放,研究其作品,对于当前我国国际述评的写作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由于反动势力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前一个任务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先后都归于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指引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 ,中外学者在古代斯巴达历史研究中 ,对于斯巴达公民人数在古典时代后期急剧减少、“平等者公社”土崩瓦解的原因 ,有关论著的核心论点是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集中是导致公元前 4世纪斯巴达城邦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斯巴达的战败、美塞尼亚的丧失是其间斯巴达版图缩小、国力衰微、“平等者公社”成员数量减少、黑劳士制度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公元前 5 -4世纪 ,关于斯巴达土地兼并和集中史料尤其是关于土地买卖的史料的匮乏 ,恰恰是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