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文化在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的文人墨客、士大夫对竹子情有独钟。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竹子的生长特征被拟人化,竹子的精神进而升华至道德、精神层面,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竹文化”。文章拟从竹子对宋代文人思想的影响来论证竹子对宋代文人画的重要影响,文章以文同画竹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竹”句。表现竹子苍劲豪迈、坚强不屈的品节至死不变。这里寄寓着人的品格。郑板桥一生多画兰与竹。他赞美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也标榜人的高洁纯上和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3.
竹子的秆形结构研究对竹林资源产量测算和秆材的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实心狭叶方竹的秆形特性及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实心狭叶方竹平均秆高为116.9cm,最高可达257.0em;地径一般在1cm以下,平均为0.495 cm,最大可达1.58cm;节间长一般为5-18cm,平均为11.1 cm,最长达20.2 em;枝下高一般小于70 cm,平均为44.1 cm.竹秆的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竹秆重量、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71,0.921,0.886,三次方程最能反映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秆重、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不同于其他竹种的研究结果.节问长度在竹秆中随着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稳定→逐渐下降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竹子其秆形各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其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巴蜀竹韵     
钟治德 《社区》2017,(23):18-18
在巴蜀人的概念里,稀疏点缀的竹子叫丛,俗语一窝竹子就是一丛竹子。竹丛连缀绵延,就成为林,巴蜀人一般难得称竹林,林就是海洋:中国最大的竹林就在巴蜀大地上,走啊走,走到几月九,也走不到头。竹子是巴蜀大地人文地理旗帜,有竹丛的地方,必有农家;有竹林的地方,必有溪流。  相似文献   

5.
浅谈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竹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现代园林中,竹子造景是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法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对二者所体现的"法,正义,命运"的比较,是本文的主线。《安提戈涅》中自然与城邦的张力,反映了西方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分野;《水浒》中侠与法的冲突与一致,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伦理化。二者对正义的迥然诠释体现了中西传统法律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不断开放和深刻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全面而深刻变革。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全面走向以现代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文化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由封闭保守、自大自负走向开放、多元、自觉、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自近代以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全面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反转来又影响到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作家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端木的积累富有自学、杂学、实践三大特点,决定其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9.
《老友》2003,(5)
"天下竹子数不尽,井冈翠竹第一名。井冈竹是革命竹,枝枝叶叶为革命。"正如这首山歌唱的,井冈山的竹子名闻中外,誉满全国。一位作家深情地赞道:"竹是井冈魂。"我们到井冈竹乡采风,更感到井冈竹有独特的劲节和品格,有独特的美。这是个雨后初晴、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驱车沿着蜿蜒的林区公路行进。山风吹过,翠竹婆娑,林涛阵阵,使人恍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鬼节及其法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分为人节、鬼节、神节三类,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并称四大鬼节。中国鬼节源远流长,节俗异彩纷呈,其所承载的鬼节文化意蕴深厚,展现了中国文化最本真的部分。鬼节文化以中国数千年的宗法(血缘)社会结构为生存土壤,秉持慎终追远传统信念,造就了中国人敬重先祖、维护亲缘的性情,凸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与社会行为方式:"信鬼不信神,任人不任法"。这种法文化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精神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1.
花窗·符码     
正花窗:传统人居美学的艺术展现管宁点评(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花窗无疑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同时又是具有高度设计美学价值的艺术品。花窗的精湛技艺与精美图案,常常让人感叹古人生活的优雅与闲适。中国传统人居美学的核心理念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其中包含人文与自然的融通、对接,甚至难分彼此。这显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前途怎样?其研究路在何方?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已呈出的大众化趋势冲击着原来的大学人文精英格局,知识经济与高科技的全球化浪潮也消解着原有的人文理性热情,这样,包含古典文学在内的大学文化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如何重建人文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就此,本刊邀请了三位教授谈了各自的看法。胡晓明教授从大学文化的界定立言,认为古典文学在现代大学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社会文化有特定的普及传播意义,应采取具体的操作方式加以落实。栾栋教授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科教文发展的态势立言,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至少有三个大的向度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精心守望古代文学的家园;二是努力营建开放的文学绿洲;三是自觉推动传统研究的更新。赵逵夫教授更鲜明地提出:当今之世,研究、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传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重要,要抱着坚定的信心。这是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灵魂、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内蕴着丰富的文化特性 ,因此 ,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 ,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 ,又有存在矛盾冲突 ,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西南地区把白石作为神灵象征的不止是羌族,但川西北羌族的白石崇拜习俗无疑最有代表性。理县西山村的白石祭由来已久并在岷江上游羌区颇有知名度,是研究羌族白石信仰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当地的白石传说及信仰有"在地性"特点,其中凝结着非我莫属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族群历史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目前西山村挖掘本地传统并向外来游客展演的白石祭具有明显的文化整合特点,这种整合体现在三方面:从主体看,是官方与民间的整合;从结构看,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功能看,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竹雕送清凉     
自古以来,竹子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尤其文人雅士更是把竹子看作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的身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竹雕艺术则是在竹子的基石出上进行一番艺术加工和创作,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竹雕艺术品,给人们以美的情趣。 居住在金陵城北的民间竹雕艺人韩风颖,就是一位被人们称之为“竹痴”  相似文献   

16.
文分四节:首先,究其名义;其次,析其内容;复次,举其要点,旨在原本;最后,略抒己见,旨在致用。择焉不精?焉不详;补缺纠谬,俟诸异日。中国古笈,原名“六艺”;儒家独尊,方称“六经”。孔子加以整理,自道“述而不  相似文献   

17.
主持语: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说,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失的基本精神营养。特别是油画家,失去或缺少这一养料,就会变得"贫血"。所以要不断增加这一营养,就能增强在自己传统的根脉上生发出的无穷创造力量。——朱乃正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评价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帷幕一揭开之际就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可以说,几代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已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甚为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张岂之同志最近将他30多年来的部分思想史学术论文集结成《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以下简称《儒学》)一书出版,也是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和回答。清晰而完整的历史感是岂之同志《儒学》一书给人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虽然是一部论文集,但是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它都是具有逻辑性和内在结构的、以儒学为主  相似文献   

19.
家成 《新少年》2011,(4):8-9
人间四月,春暖花开。河边的小草变绿了,林中的小鸟飞出了冬巢,盘锦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也穿上了花花绿绿的春装。同学们的心情像已经到来的春天一样,明媚、快乐。而五年一班的男孩儿尹平娃的心情应该是更加快乐,因为他刚刚又上完了一节语文课,一节他最最喜欢的田苗苗老师上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应用染色体组分析法,对新疆节节麦、黄河流域节节麦、伊朗节节麦和中东节节麦的D染色体组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节节麦与伊朗、中东两地节节麦在染色体组水平上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仅体现在染色体的细微结构组成上;臂内倒位是引起染色体结构组成上细微分化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节节麦与新疆节节麦的染色体组极为相近;其D组染色体无论在染色体组水平上,还是在染色体细微结构组成上均无差异。本文还就中国节节麦与中国特有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起源演化,中国节节麦种质资源在现代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