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时期舒城地区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以后期多于前期、水旱灾害交替出现为特色,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除了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外,过度开垦山岭、无序修筑水坝、圩堰所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也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全国蚕桑业普遍衰落的情况下 ,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却得到了长足发展 ,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这一时期蚕桑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 8世纪前蚕桑业仅局限于太湖以南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 ,1 8世纪后 ,扩大到太湖以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利益、国际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及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与水息息相关,尤其在古代农业社会,水量的充足与否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歉,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明清时期的宁夏地区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水神信仰多元化,包括自然神、龙神、人格神。在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水神信仰呈现出神灵种类多样性、信仰阶层广泛性、南北方明显差异性、政治色彩浓厚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铸钱业、造纸和加工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湖北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从物流、商流、本省商人的崛起以及商业发展的动因等方面对此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雷州士民的义举表现在资助族人度过难关、对身陷困境的乡邻施以援手、让利施惠于人、为人申冤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灾后义赈、捐资兴教助学、为民请命除害等方面。明清时期雷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的深入普及、雷州地方官及本地义士义举的示范影响、官府对义举的表彰及民间对义士的推崇等,都推动了义举风习的形成。明清时期雷州地区士民的义举对地方社会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文献资料,从土地整理、育秧与移栽、施肥与灌溉、耘耥与烤田等四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研究表明,这一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稻作生产呈现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广泛使用人力以代替畜力,技术以长期经验总结为主要特点,这些发展特征是由于人口压力、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共同作用造成。  相似文献   

8.
山西侯马是典型的交通导向型城市,其设市虽始于1958年,但其兴起可追溯到明代。明清时期,侯马镇的兴起与交通变迁密切相关,同时,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侯马最终得以与曲沃县分家设市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侯马”之名的出现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最初为驿路改道后设置的驿站“侯马驿”,在驿站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侯马镇,并于明代中后期因驿路带来的交通优势、驿站设置产生的巨大消费市场、人口的大量增加与曲沃重商风气的兴盛,形成了以“货物集散”为主要功能的“侯马集”。到了清代,侯马集的商业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省内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侯马镇行政管理制度遂随之规范,光绪年间清廷遂在此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侯马镇巡检”,以加强对驿站和集市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雷州地区民间慈善活动包括资助族人度过难关、对身陷困境的乡邻施以援手、让利施惠于人、灾后义赈、捐资兴教助学等形式。民间慈善活动的盛行,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明清时期雷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慈善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儒学教育的深入普及,使仁慈观念深入人心;雷州地方官及本地义士慈善义举的示范影响;官府对慈善义举的表彰及民间对慈善义士的推崇;慈善义举是富有人家保护其私有财产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民间慈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桂西土官政治抉择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帝国边陲的桂西土官在面对清、农民军余部以及南明政权时表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们奉南明政权为正朔;出兵勤王、纳粮助饷;桂西土官如此抉择不仅仅是深受国恩的报恩行为,也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更有深层文化认同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镇江因长江、运河之利,商业向来发达.明清时期,镇江地处江南两大经济中心--苏杭和南京之间,商业发展受到发达的江南商品经济的辐射和影响,镇江发展成为"舟车络绎之冲,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的区域中心市场.中转贸易、米粮业、丝绸业、木材业和水上客运业是明清时镇江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中心市场,明清时期的镇江商业在江南商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转贸易的特殊性、本地商品生产水平和手工业水平的限制,与苏杭、南京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商业都市相比,镇江商业水平逊色不少,影响了近现代镇江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环北京地区的林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资料的分析,明清时期当时政府为了保护北京都城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保护皇陵墓地森林树木;奖励河堤植树;发展植树造林、禁止滥伐;利用运河依靠南方提供木材、粮食等各种生产生活物资;设置税关,加强林业税收管理.这些政策措施,对今天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肃藏区和其他藏区相比较,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并较早得到各族人民的开发,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文化业相对进步。明清时期,甘肃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就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甘肃藏族的施政以及甘肃藏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5.
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 ,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 ,在明代发展基础上 ,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 ,规模可观 ,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 ,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浙北嘉兴、湖州两府农村的桑蚕业十分发达,不仅种桑养蚕的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其生产和经营也日趋商品化,从一个方面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但桑蚕业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仍处于贫困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农业商品化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小型水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罕有汉唐时那种大型水利工程出现,小水利的兴修却蔚然成风,水平很高,形式多样,主要有对小河流的水利开发,充分利用泉流,大力推广井灌和涝池的普及。关中水利的这种嬗变使得当时的水利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在当时水利农具和农书的进步,灌区的拓展和水利设施的管理上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嬗变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当时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水工技术的因素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之所以能呈现出一片全面繁荣的景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职业教育。徽州人的职业思想教育表现为:破除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树立四民平等的意识,努力塑造子弟重义轻利、勤俭治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徽州人还通过著书的方式将经商经验留给他人,通过合作与雇佣等关系对同族子弟给予帮教,还用家训、家规等手段在两代人之间完成生产管理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乡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乡约研究虽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的研究仍主要是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且这些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又集中在南方。另外,对于明清乡约的类型、乡约的行政组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明显滞后。因此明清乡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地狭人稠,生存危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大批男子出外经商寻求生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徽商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徽州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起始阶段,她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鼓励家人经商致富,并捐献妆奁,变卖田产,设法筹措扩充经商资本。在男性出外经商期间,徽州妇女辛苦持家,守身如玉,为其提供可靠的后方保障。她们还辛苦纺纱织布,采茶制茶,为徽商提供销往各地的日用商品。在特殊情况下,她们甚至走进市场,亲自经营,以维护家族商业的持续繁荣。明清徽州妇女对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在促成徽州商业总体辉煌的同时,也为女性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