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城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农村改革深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小城镇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好小城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小城镇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小城镇劳动力流动网络的形成、存在的必然性和特点入手,分析影响该网络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容言 《决策通讯》2001,(2):22-24
目前,中国有1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以现有土地测算,农村实行劳动力剩余量为75-120万之间。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二是鼓励城市化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合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依托,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城乡结合的纽带。邹平县的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小城镇建设事业是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发展,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大搞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是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应当把大力促进就业问题放在重点位置,要加强对局部性劳动力市场短缺背景下的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协调,做好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政策、法律等准备工作,加强新一代城市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以工会改革为重点,完善企业劳动关系和初次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经营管理者》2014,(25):121-122
正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瓶颈问题。如何抓住机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和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和增收,提升城市的城镇化格次等等问题,值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逐步走向机械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助于推动社会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对长春市合心镇新农家村与东安村农户的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发放,加深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状况的了解,归纳合心镇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找出劳动力流动中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林涛 《决策探索》2010,(24):36-39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势,需要有一个清晰可靠的大思路,但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好在我们有了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市场,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发展自主权,这就使我国资源配置调整大体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使经济发展长期保持了活力。中国资源配置调整的根本特点,就是城市比农村更缺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大体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根本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我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并且《建议》中专门把城镇化建设作为第七个问题提出,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伊宁县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今后五至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县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益平 《决策导刊》2006,(12):18-20
劳务经济是经营劳动力资源的活动,以实现劳动力配置,或者说以提供劳动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劳务输出是劳务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的现实途径,更是保持库区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3.
汪洁 《决策与信息》2005,(12):58-61
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内涵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需关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要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以适应天津市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是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差,且存在着心理贫困、公民意识薄弱、权利缺失和差别歧视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定州市部分农村人力资源情况调查,从农村人力资源、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产权等角度分析,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消除不合理的歧视制度等措施,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陆铭宁 《经营管理者》2009,(22):120-120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是凉山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之路。本文运用SWTO分析法分析了凉山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明确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凉山实际,以期凉山科学决策,又好又快发展,达到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虽然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每年仍有大量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出发,探索适合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曾敏  谭红波 《管理与财富》2008,(11):106-107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规模和数量都在日益增长。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使农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比逐步趋于合理,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好四方面认识问题。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要匹配。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前提,而农业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发挥影响,农民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在浙江、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调研得到的数据,采用probit和logit模型,实证分析前期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表现出极具特色的地缘化、亲缘化特征,前期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了农民职业搜寻成本,正向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决策;并且在中国市场化转型时期,传统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海固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了西海固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特点的同时,分析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潜力,即市场潜力、效益潜力和发展潜力,最后提出了西海固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