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从创新价值观入手,使亿万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全新的现代化品质与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调查显示,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中的当代农村,保留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血地两缘、差序格局的传统乡村社会特征,农民价值观也呈现出游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多元化特征,如何整合传统资源的积极价值,塑造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价值观,推动广大农村由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已经证明,无论是"中国性"还是"农民性",都可以与"现代性"相契合。中国农民的现代转型,不能仅仅是生产生活的现代转型,还必须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经济德性的现代转型。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中国农民在乡土依恋中形成了重利求稳、勤劳节俭、信任互助、关爱家园等独特的传统经济德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中国农民在传统经济德性的基础上又新生了诸多现代的市场经济德性。传统经济德性源于乡土,现代经济德性源于市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农民一方面要完善现代市场所需的新兴经济德性,为实现农民的现代转型奠定必要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要弘扬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经济德性,为促进世界的现代发展贡献中国农民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激励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现代产权经济理论给新农村建设中的产权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界定和保护产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清晰的产权可以为新农村建设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的制度激励与约束。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与农民利益及主体性作用密切相关的两项产权制度是:土地流转制度与集体资产组织和运营制度。对这两项制度的创新,前者可以考虑实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后者可以考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相似文献   

4.
李伟  陈玲芬 《天府新论》2013,(2):107-11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的主体力量,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这关系到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的管理.当前农民的主体意识中乡土性和现代性复合交织,并出现主要的新型农民类型,对其进行类型学分类分析,可以从传统与现代双方博弈的角度提出当前对农民复合主体意识培养、引导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低下,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注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演进,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新农民。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通过培养和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可以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娟 《兰州学刊》2006,1(9):164-166,55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先导,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农村政治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嬗变,其特点是现代公民文化的因子正在萌发和成长。但同时一些消极、滞后的传统政治观念尚未完全消解。这使得当前农民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重性。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农民的政治文化完全地、普遍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新农村,能否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风文明化、乡村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农民的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11.
曹均学 《河北学刊》2007,27(5):155-15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实施农民继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重视不够、机制不健全和现有教育模式陈旧是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教育对象面广量大、教学条件窘迫落后、农民缺乏好学上进精神则是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更新观念,着力构建农民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并有所重点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形成实施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从而千方百计地搞好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性质不同,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可划分为新型农民合作社和传统农民合作社两大类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是农户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利互惠,它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抵御农业经营风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种模式--综合型模式、合同型模式和合作社型模式中,合作社型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当前在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中存在的,诸如合作的认识不够明确、合作的环境不够优良、合作的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教育普及国际公认的合作经济理论和实务知识;尽快出台<农村资金合作社法>,明确各类农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合作社"三会"制度及议事规则.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重视,他把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突破口,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农民观的产生有历史的、社会的、传统的、现实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传统农家文化、传统重农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农民斗争历史文化,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本困境,从职业农民的特质出发,揭示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和路径.研究表明,职业农民是不同于传统农民的现代农民,具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应以职业农民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职业农民主体的引领作用,创新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青年农民外出务工是青年农民走向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改变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及农民状态的重要渠道。对青年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需要。因历史遗留、现实制约、观念偏见、主题特性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现阶段对青年农民工权益维护不足。在增权理论的指引下,通过个体的文化增权、企业的组织赋权、社会的政策维权,建构整体性、系统性的维权方略,是提高青年农民工维权实效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以劳动力资源丰富著称,但近一二年来在沿海地区却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提出民工荒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将对我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政府主体性、农民工个体及用人单位主体性发挥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主体性的缺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退保率高、保障效果差、统筹层次低的原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必须维护政府、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当前,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保障现状不尽如人意。根据我国农民工自身特点对其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从制度创新、思想观念改造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并针对我国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提出具体改善措施,最终为农民工获得公平的社会权益寻求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民自身的强烈要求。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农民组织化的研究尤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坚强的后盾、宽松的环境、准确的定位、过硬的干部、充足的资金和扎实的基础等六项内容,是市场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发展壮大起来的重要指标和前提.不具备这几个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无法实现更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