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吴玫玲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春秋战国时代的...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传统,对百家之说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在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自然科学成果,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把我国先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他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正确地解决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荀子光辉哲学思想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该时代社会历史、阶级斗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是什么?是一个有意志的、有目的人格神呢?还是一个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现象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恩格斯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3.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杰出的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具有反潮流的革命精神,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同孔孟之道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孔孟鼓吹的反动复辟思潮。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天论》,是一篇重点批判孔丘、孟轲等人的“天命观”的哲学论文。目前,在广泛深入批林批孔,一个批林批孔的运动正在全国掀起之际,读一读荀子的《天论》,了解一下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看看荀子对孔丘、孟轲等人的“天命观”是怎样进行批判的,这将有助于我们揭露和批判林彪的反动世界观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了解林彪的“天才论”就是来源于孔丘的“天命论”,以便我们更好更深入地批判林彪的反党理论纲领——“天才论”。一、“天”就是自然界春秋战国时期,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论争,是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是哲学上两条路线的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运用了“天”、“人”、“元气”、“阴阳”等哲学范畴,并提出事物的发展是“自动自休”等命题,构成一个丰富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范畴体系。他虽然较多地使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范畴,但赋予它以新鲜的内容,继承和发展了荀卿、王充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且包含着若干辯証法思想;也有人認为是一种种学体系;还有第三种意見,主張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不过这种唯心主义是由荀子的唯物主义轉化而来。至于对这种思想的历史作用的估計,那就更加是众說紛紜了。有人說董仲舒的思想起着完全反动的作用;也有人說他的思想有人民性,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甚至是在封建社会中“表現了对人民最大限度的关心”;还有人認为基本上是反动的,但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生活要求的。这里我們想就以上这些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討論。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名实观主要是对孔子正名主义的继承,同时也受到名辩学派的影响。荀子认为,“名”的实质是“期累实”;其作用是“明贵贱”、“辩同异”;重视“名”的分类,并对“乱名擅作”进行了批判,形成了“依实定名”的唯物主义名实观。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国内发表的几十篇有关柳宗元的论著,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柳宗元的辩证法思想。这已影响到人们对柳宗元哲学思想的正确评价。看来,柳学研究亟待深入,而对柳宗元辩证法思想的探讨,则是关键。柳宗元继承荀子和王充的唯物主义元气学说。但是,他的元气学说并不仅仅停留在荀子、王充的水平上。柳宗元成功地把唯物主义元气论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把王充的元气自然沦提高到了元气本体论阶段。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鼓吹阶级调和,反对变革。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道”的解释中,宣扬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但是就他的自然哲学的思想而言,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观诸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进行系统比较,据此提出把实践提到首位的哲学中包含着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唯心主义的对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处于由多种哲学思想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网络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立足于实践观点反对传统的唯心主义井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影响,又要始终不离唯物主义的基础,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制造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一直是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热点,他们把马克思的自然观归结为“人化自然”,由此制造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认为《哲学笔记》抛弃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主客体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失去了意义;他们又极力论证所谓列宁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限度,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不是把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贬斥为“经济决定论”,就是歪曲为“唯意志论”,都否认它是唯物史观。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丰富多彩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2.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早期的哲学思想。恽代英提出的“物质实在论”有力地批判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批判了“不可知论”;对“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 ,作了富有成效的论述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使儒学向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而发展的,当推孟子与荀子。孟子更多地继承了孔子学说仁爱的方面,荀子将儒学大胆改造,使之具有了浓厚的法家色彩。孟子思想最有价值的是将孔子的“仁者爱人”学说发展为民本主义和从性善论出发,鼓吹王道、仁政。而荀子则改造孔子的仁义礼信,而趋向“礼义”,崇礼重法;他又改造孔子的天命观而为“制天而用之”,向朴素唯物主义发展。他还倡性恶论,发展为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故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的儒学,更多地是受荀子学派的影响,汉武帝“尊儒”之后,思孟学派才渐得正统地位。这使得后世的统治术形成了“外思孟而内荀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唐伯元是明代潮州颇有影响的学者,他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之说,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本文以文献资料中有关他的哲学观点与治政为学观点的言论材料为据,力图阐述其“心”在善“性”与恶“身”之间的哲学思想和“君子正己以先人.亲贤而容众”的政治思想,以及南北互补的诗歌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洛克作为欧洲十七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他在反对经院哲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方面,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囿于机械的物质观和经验论,他在解决复杂的认识论问题时,不能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洛克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许多二元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因素。因此,他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朝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洛克关于物体的第二性质的理论就是一种带有二元论倾向的唯心主义理论。本文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关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三者一体化的“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毛泽东哲学思想突出了方法论问题,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点重要贡献:一是荀子明确肯定“天就是自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从而否定了神秘的天命观。二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还在于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荀子的这一思想被誉为“辉煌千古的一段名论”(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我们认为对于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这些评价不仅过高,而且流于表面化,没有更深入一层去研究这一思想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荀  相似文献   

18.
永田广志认为日本不是没有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日本哲学思想的近代化必须依凭从“先进国”所进行的“移植”,这又与日本原有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就不能不发生“变形”。就哲学思想本身的独立过程来看,这一过程还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的分离。他有意从“自由唯物主义”立场探寻日本哲学史的发展轨迹,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研究立场和“泛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时期百家之学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认识论代表着中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对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都有深远的影响。《解蔽》篇是荀子在认识论上的力作,在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宝库中占有突出位置,由于它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认识论上的见解,包含着诸多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因素,以致使它在整个中国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一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争辩的中心问题。针对孟子提出的知性、知心、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天人关系的初步的解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然而,荀子对“天”的本质的理解是粗浅的。他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王夫之称“天”为“未成乎形”的“不形”,而不谈“无形”。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