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型世言》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型世言》是一部刊行于明代末年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共40回,钱塘陆人龙撰.专家们认为,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与《三言》、《二拍》相提并论.因而有明季白话短篇小说应以《三言》、《二拍》、《一型》(《型世言》)为代表的说法.《型世言》在我国已经遗佚了四百多年,1987年才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被重新发现,书中的大部分篇目虽然都可在《型世言》的“剽刻本”如《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寻见,但由于传世的《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均为残本,并且对原著又多有截割和改易,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未予保留,其研究价值是…  相似文献   

2.
“三言”,是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明代天启年间)问世的,由冯梦龙(1574——约1646)编纂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以下简称《喻》)、《警世通言》(以下简称《警》)和《醒世恒言》(以下简称《醒》)的总称。三部书包括一百二十则短篇小说,共约一百五十万字。“两拍”,是稍后于“三言”出版的,由凌濛初(1680——1644)创作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初拍》)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拍》)的总称,两部书共八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故实为七十八篇。“三言”所收前代话本篇目较多,大多为宋元旧本,明代故事只占二十八篇,但应该看到,即使是宋元旧本,由于经过民间的流传,又出自生活在明末的冯梦龙的编纂加工,也已程度  相似文献   

3.
从“三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三言二拍”三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著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三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编写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在宋元话本小说日增、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由文人搜集整理、加工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两部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两部拟话本小说集以城市细民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城市细民为主要描写对象,相当全面、精细地反映了当时封建时代的广大市民群众日常的家庭生活、爱情婚姻及经商买卖等活动情况,是明代中叶一幅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风俗画的长卷.在两部小说集中,尤以描写明代市井细民经商营业活动的商业题材小说更醒目突出,更具独特创性,更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气息及广大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念,在中国古典小说描写的众多题材中另辟了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5.
“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在搜集整理大量宋、元、明民间艺人“说话”的基础上,编辑、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史称“三言”,被誉为“话本小说的宝库”。“三言”是拟话本的代表作,与同时代人凌濛初的初、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三言  相似文献   

6.
以宗法为特征的古代社会要求女性坚守节操,然而话本小说却有不少叙写女性失节的故事,并在一定程度表现了对情欲肯定和失节宽容。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潆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这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结果,是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孙丽华《三言》、《二拍》是民间说话与文人小说相融合而产生的通俗文学杰作。以往对它们的评论研究侧重于对它们的社会思想内容的体认,这种片面的批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三言》和《二拍》作为通俗文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题材小说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业活动及商业繁荣下的社会生活,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文章根据《三言》、《二拍》中涉及到的微商的相关故事,梳理出徽商在钱财方面的观念,阐释了他们在钱财的作用、如何获取钱财以及钱财的使用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朝末年的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中的明朗之处,又体现了其阴暗的一面,即精华与糟粕同在。本文试从因果报应、贞节观念、自然主义描写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三言二拍"及选本《今古奇观》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小说的序跋和识语中传达出了小说编选者的小说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真"与"奇"的阐释,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和小说的通俗化理论。《今古奇观》则通过对原作的重新编排和改动对"奇"、忠孝观、婚恋观以及三言二拍的商业性进行了深化和开拓。这些理论对后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规范体制、题材内容和教化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型世言》奇花重芳,改变了晚明话本由《三言》、《二拍》,色领风骚的既定格局,形成了“三言、二拍、一型”三峰耸峙的新局面。较之《三言》、《二拍》,《型世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更广阔,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继承唐宋以来的白话文学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晰的“有意为小说”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他虽以《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蜚声文坛,但同时也是一位较有成就的戏曲家。他的戏曲创作在当时即已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明末汪樗评点《盛明杂剧》本《虬髯翁》,第四折眉批以为“置之胜国诸剧中,不让关、马。”又第一折总评云:  相似文献   

14.
青心才人《金云翘传》主架王翠翘故事及其形像,杨晓莲女士文章《论<金云翘传>的传承及主题思想》,说是缘于徐学谟《王翘儿传》,同其他有关王翠翘的作品关涉不多。但是,有研究家指称青心才人小说系“本于”《三刻拍案惊奇》(《型世言》、《幻影》)第七回。 笔者同意杨文观点,并认为《金云翘传》与《型世言》第七回无承传关系。后者许多徐海情事采自徐学谟同时人、亦即王翠翘、徐海同时人茅坤所撰《纪剿徐海本末》;茅坤为胡宗  相似文献   

15.
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往往因《三言》、《二拍》成书于明代而将其视作研究明代历史的史料。其实《三言》、《二拍》中一部分脱胎于宋人话本,是可作宋代史料使用的。宋人话本并无原始的宋本传世,现存的多系元明时期刊印,故后人的窜改就势不可免。《三言》、《二拍》中若干取材于宋人话本者,往往成为宋元明三代社会生活和名物制度的杂烩,这是使用此类史料时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凌濛初,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家。但因其被认为晚年参与过镇压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故建国以来一直为文学史家诟病,甚至影响到对其作品的评价。所以弄清其晚年活动,对研究评价作家作品有重要意义。研究凌濛初的生平,迄今已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献当是《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墓志铭》作者郑龙采,与凌濛初同乡同时,因此所言大体可信。但是对凌濛初晚年招降徐州地区民变首领陈小一和死于次年的甲申之乱两件重大事迹,由于发生异乡,郑龙采仅凭他人事后追忆而记,故颇有疏略错讹之处,但长期以来却被学术界作为信史。因而本文拟对此逐一考订。  相似文献   

17.
潘之恒的<亘史>是凌濛初白话小说集"两拍"的主要蓝本之一.明天启七年(1626)冬,凌濛初因参与选评<鸾啸小品>而接触了潘之恒的全部遗稿,获得<亘史>原本已有但汇刻时未曾缀入的"谭部"与已曾刊行的"侠部"、"艳部"及"外篇"中的部分篇目,并于该年冬以其为基础编成白话小说,收入<拍案惊奇>;数年后,又利用余下的资料编成部分作品,收入<二刻拍案惊奇>.在现存世刊刻最早而卷帙不及原书十分之一的明天启六年鸾啸轩汇刻本<亘史>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作品被"两拍"用作蓝本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特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和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二拍"经商题材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东西方商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各自特点。这一时期东西方世界对个人价值肯定、对自由人格重视遥相呼应,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创作目的上,他们都是想通过作品来疗救人的灵魂或社会,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虽然同是对生命与个体的意义、价值取向的关注,西方是指向宗教,而中国则是指向史学。鲁宾逊和"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体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写人物,这些作品围绕其文化内核在人物形象、义利之辨等方面而极具民族特色,反映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词尾“然”构词数量多,活动能力强。本文通过对词尾“然”在该书中的使用,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力图勾勒出词尾“然”在该书中的运用概貌。  相似文献   

20.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